10 浏览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逻辑研究
摘 要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卫生体系重塑的核心价值导向。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待不断提升,健康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全生命周期特征,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突破传统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供给逻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以公平为基础、以预防为主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卫生治理体系。“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在制度供给、资源配置、服务模式和治理方式方面实现系统性变革,使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使人民获得持续的健康福祉。
本文从人民至上的政治原则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入手,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深刻影响,系统梳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医防分治导致预防短板突出、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服务公平性、基层能力薄弱制约健康服务供给、治理体系碎片化影响政策协同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路径,包括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医防融合、提高基层健康服务能力、优化资源结构、推进数字化治理、健全多元协同机制等,为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事业体系提供系统化思路。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卫生健康事业;健康中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
第一章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理论基础与时代意义
1.1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政治基础与价值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其政治基础来自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的治国理政原则。这一理念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置于国家治理的优先位置。在卫生健康事业领域,这一理念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定、制度供给和资源配置中始终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核心,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权利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1.2 “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中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与经济结构转型使健康需求呈现明显变化。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从基本治疗需求向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和长期照护等更高层次延伸,使卫生健康事业的服务逻辑必须从“疾病治理”扩展到“健康管理”。同时,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复出现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上”的理念更加凸显,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从以机构为中心、以服务供给为核心向以人民体验、健康获得感和健康公平为核心转变。
第二章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医疗中心化倾向突出,健康治理功能不足
现行卫生健康事业仍以医疗机构为中心,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医院,使卫生系统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结构性问题。慢性病防控、健康促进和风险治理能力不足,使疾病负担持续增加,难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管理的长期需求。
2.2 医防分治削弱健康风险防控能力
医防两套体系长期分割,导致公共卫生体系预警能力与医疗机构诊治能力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重大疫情和慢性病管理中暴露的风险识别不敏感、响应不及时、资源协调不足等问题,反映出医防协同不足阻碍了卫生健康事业从疾病单点治理向健康全过程治理的转型。
2.3 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公平性不足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卫生资源差距显著。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卫生资源不足,基层机构能力弱化,人民获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结构性不均阻碍卫生健康事业的公平发展。
2.4 基层健康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设施、人才、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使其难以承担健康管理、慢病控制和预防性服务的主要责任。基层供给能力弱导致健康服务体系难以形成预防为主的格局,人民健康需求难以在社区层面得到满足。
2.5 治理体系碎片化影响制度协同与系统效能
卫生健康事业涉及医疗、公共卫生、医保、药品监管、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但制度之间职能交叉和协同不足问题突出。政策衔接不畅、信息壁垒存在、资源难以流动,导致卫生治理体系碎片化,不利于实现系统性改革和高效治理。
第三章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3.1 从治疗导向向健康促进导向的逻辑转变
卫生健康事业必须以增强人民健康获得感为核心,从以治疗疾病为主转向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并重的发展路径。健康促进逻辑强调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早筛查和慢病管理减少疾病发生,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获得健康服务。
3.2 从资源集中化向均衡可及化的逻辑转变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卫生资源根据人民健康需求合理配置,使资源向基层、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资源均衡不仅包括医疗资源,还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促进资源和照护服务,使人民真正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保障。
3.3 从部门治理向系统治理的逻辑转变
人民健康涉及多部门、多系统,应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部门治理走向多主体协同的系统治理。系统治理逻辑强调政策联动、制度贯通和资源整合,使健康治理能够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养老照护和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3.4 从行政管理向数字化治理的逻辑转变
数字化治理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理方式。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风险监测、健康管理、资源调配和医疗服务的效率,使人民的健康服务体验更加便捷、公平和高质量。
第四章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制度路径
4.1 建设高质量公共卫生体系,夯实健康风险防控基础
应强化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布局,提升疾控机构能力,构建灵敏的监测预警体系,使人民能够在风险萌芽阶段得到保护。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协同推进,将预防责任纳入医疗机构核心职能,形成全链条的健康风险治理体系。
4.2 推动医防融合,构建全过程健康管理体系
推进医防融合是实现人民健康中心目标的重要制度途径。应推动家庭医生制度、健康管理平台和慢病管理体系建设,使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实现信息互通和职能互补,为人民提供连续、综合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4.3 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使服务更贴近人民需求
应通过财政投入、人才支持和制度保障提升基层卫生机构能力,使基层承担健康管理、常见病治疗和慢病防控主责。医联体、医共体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可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使人民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服务。
4.4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健全重大疾病救治体系,完善妇幼、老年、儿童、慢病等重点领域健康服务网络。通过优化资源结构,使健康服务体系更加符合人民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需求。
4.5 推进数字化治理,提高健康服务的精准性与可及性
应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健康数据共享和服务智能化,使人民能够便捷地获得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和智能监测等服务。数字化治理可增强健康预警能力,提高服务效率,是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重要技术支撑。
4.6 完善多元协同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事业格局
人民健康事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基层组织、学校、企业和家庭共同参与。应推动多主体协作机制建设,使健康促进、慢病防控和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任务,形成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格局。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逻辑。当前卫生健康事业仍存在医防分治、资源不均、基层能力不足和治理碎片化等问题,但通过系统性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构建更加公平、高效、普惠的卫生健康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要求卫生事业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根本,以公平可及为原则,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通过综合治理推动人民获得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健康服务。
5.2 政策建议
应继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重构,加强健康治理前瞻性;应推动医防融合,使健康服务链条更加完整;应加大基层建设力度,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应推动数字化改革,使治理更加现代化;应健全协同机制,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事业的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卫生健康事业能够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