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浏览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摘 要
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进入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成为构建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理念和战略方向。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向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在制度逻辑、资源布局、治理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作出系统性重构。人民健康中心理念不仅是价值导向,更是推动卫生服务体系效率提升、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基于新时代人口变化、疾病谱演进和公共卫生风险特征,分析当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在预防功能薄弱、医防分治、服务供给不均衡、基层能力不足、数字化水平偏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文章从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方面解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深层含义,并提出构建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的路径,包括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医防融合、推动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推动卫生治理数字化以及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研究认为,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制度保障。
关键词: 人民健康;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中国;医防融合;基层卫生
第一章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形成背景与理论阐释
1.1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形成背景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形成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基本医疗服务,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慢性病防控和老年健康。这种需求变化推动卫生服务体系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此外,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慢性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加大等因素,使国家必须构建更加公平、可及、系统、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以更好满足人民对健康安全的期待。
1.2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理论阐释与制度要求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核心要义包括健康权保障、公平性优先和需求导向。健康权保障要求政府在制度设计中确保人民能够公平享有基本健康服务;公平性优先要求资源布局和制度供给向弱势群体和基层地区倾斜;需求导向要求卫生服务体系围绕人民实际健康需求制定服务内容和供给方式。人民健康中心理念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也是一种制度要求,决定了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围绕人民健康需求进行结构性调整。
第二章 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特征与主要问题
2.1 治疗中心化特征显著,预防功能不足
我国卫生服务体系长期以医疗服务为主,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专业能力相对薄弱。这使风险前置性不足,慢性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服务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治疗中心化模式导致疾病管理成本高、效果有限,难以适应健康需求长期化趋势。
2.2 医防分治导致健康治理链条断裂
医防资源配置分离、运行机制不同、数据平台割裂,使医防协同难以高效运转。在慢性病管理、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等方面,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与职责衔接,导致风险识别滞后,健康管理连续性不足。
2.3 卫生资源布局不均衡影响服务公平性
当前优质资源仍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型医院,基层、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医疗与公共卫生能力不足,卫生资源的区域差距显著。资源不均衡导致人民健康服务可及性存在明显差异,使卫生服务体系难以实现公平普惠。
2.4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偏弱,难以承担健康管理主责
基层在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常见病诊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由于设施不足、人才短缺和机制不完善,基层能力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基层难以承担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主导职能,使大量患者涌向大医院,加剧资源拥堵。
2.5 数字化治理体系不健全,健康管理精准化程度不高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仍面临系统不互联、编码不统一、数据共享不足的问题,使得健康监测、健康档案管理、远程服务和智慧医疗等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数字化基础薄弱影响健康服务供给的效率和精准度。
第三章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的逻辑基础
3.1 从公共价值逻辑看人民健康中心体系的重要性
卫生健康服务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其供给水平直接影响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从公共价值角度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求国家承担更多健康治理职责,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健康保障体系,实现健康公平和全民共享。
3.2 从治理现代化逻辑看人民健康中心体系的必要性
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在政策设计、治理机制与资源配置上实现精准性、协同性和系统性。人民健康中心理念推动卫生治理体系从部门化向协同化转变,从线性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行政管理向数字化治理转变,使卫生治理更加符合现代国家治理要求。
3.3 从全生命周期健康逻辑看体系重构方向
健康需求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风险和需求差异明显。人民健康中心体系强调从母婴健康、儿童健康到成年慢性病管理、老年长期照护的全过程覆盖,实现连续性、个性化、可负担的健康服务。
第四章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的制度路径
4.1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预防为主的健康治理格局
应强化疾控体系能力,提高健康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能力,使公共卫生体系成为健康治理的前沿阵地。应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能力,使风险能够在最早阶段得到识别和干预。
4.2 推进医防融合,构建一体化健康治理链条
医防融合是人民健康中心体系的制度基础。应推动医疗机构承担预防职责,使公共卫生机构参与临床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实现医疗与预防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通过支付制度改革、激励机制调整和资源整合推进医防“一张网”。
4.3 强化基层卫生能力,使健康服务更贴近人民
应加大基层投入,建设县域医共体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使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基层卫生机构应成为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康复服务和预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使人民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健康服务。
4.4 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升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
应推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妇幼、老年、儿童、精神卫生等重点领域的供给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资源布局优化能够使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健康服务。
4.5 推动数字化治理,实现精准健康服务
应构建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平台,推进电子病历共享、健康档案互通,实现健康数据可用、可测和可分析。数字工具可用于智能监测、远程诊疗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服务的精准性和普惠性。
4.6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推动社会共同促进健康
人民健康事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应建立多元主体协作机制,使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慢病防控等全社会参与,实现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格局。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是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仍存在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制度重构、治理创新和资源优化实现转型。通过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医防融合、强化基层能力、推动数字化治理和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可以逐步实现人民健康中心的服务体系目标。
5.2 政策建议
应坚持制度改革与能力建设双驱动,加强公共卫生与基层体系建设;推进数据平台整合,实现卫生治理数字化;优化资源布局,确保服务公平可及;推动医防融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多主体协作机制,推动全社会共同促进健康。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将更符合人民健康需求,更具现代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