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浏览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摘 要
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目标发生深刻转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成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核心原则。这一理念要求卫生服务体系从疾病治疗导向转向健康促进导向,从以医疗机构为中心向以群众健康需求为中心转型,从碎片化管理转向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健康服务,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向社会参与和多元协同治理。在疫情防控任务、慢性病负担、人口老龄化、卫生资源结构性不足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等压力交织下,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环节。
本文从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现实基础切入,梳理其深层制度要求与体系重构方向,分析我国当前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包括医防分治、资源布局不均、服务体系碎片化、基层能力不足、数字化治理薄弱等。基于现代治理、系统治理和健康促进理论,本文提出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的路径,包括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优化资源结构、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推动卫生治理数字化和完善多元协同机制。研究认为,只有通过制度系统重塑和能力全面提升,卫生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人民健康;卫生服务体系;医防融合;健康中国;治理现代化
第一章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内涵与现实基础
1.1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时代内涵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提出反映了国家发展阶段、社会健康需求和治理理念的重大变化。这一理念强调健康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国民素质和公共安全的综合性问题。人民健康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实现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这一根本目标进行重塑。“健康需求多样化”“健康风险复杂化”和“健康服务高品质化”成为新时代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回应的核心内容,决定了服务体系的结构和逻辑必须从以医疗机构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需求为核心。
1.2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的现实基础与制度要求
我国人口规模大、地区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性病负担加重,公共卫生风险压力上升,使人民健康中心理念具有现实紧迫性。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卫生服务体系必须承担更复杂的公共职责,从传统的治疗型服务向预防、健康管理、康复、照护等综合性服务延伸。此外,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升,对健康促进、康复护理、老年照护等服务的需求增加,使制度供给必须与人民需求相匹配,从而推动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走向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制度方向。
第二章 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特征及主要问题
2.1 医疗中心化导向明显,健康管理功能发挥不足
目前的卫生服务体系仍以医疗服务,特别是医院为核心,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医院,基层在健康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发挥有限。治疗导向使卫生资源更多投向疾病诊疗端,而健康促进和预防管理端资源不足,导致慢性病反复发作、健康教育缺位和健康管理效果不佳。健康服务体系未能全面覆盖全生命周期,缺乏针对儿童、妇女、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连续性服务体系。
2.2 医防分治结构长期存在,风险防控能力受限
医防体系长期分割,使卫生体系在风险预测、预防、干预和恢复等环节的连续性不足。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在资源、人员、信息和机制方面缺乏有效联动,使得重大疫情预警能力有限,慢性病管理协同不足,突发事件快速响应能力偏弱。医防分治不仅降低风险治理效率,也制约卫生服务体系由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2.3 卫生资源布局不均衡,导致服务可及性差异明显
卫健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与发达地区,基层地区特别是农村卫生资源不足、设施落后、人才匮乏,使健康服务质量与可及性存在结构性差距。高水平医疗资源难以下沉,基层难以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不均等问题持续存在。
2.4 服务体系碎片化严重,连续性与协同性不足
现行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康复和长期照护之间缺乏连续性,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导致服务链条断裂,人民在不同疾病阶段难以获得连续、系统的健康服务。医、养、康的分割使老年人健康管理与照护服务无法有效衔接,对老龄社会的健康需求形成制度性缺口。
2.5 数字化治理基础薄弱,精准健康管理能力不足
数字化手段应用不充分,健康档案建设、医疗数据共享、智能监测、远程医疗等仍存在标准不统一、平台不互通、数据使用不足等问题。数字化不足使卫生服务体系缺乏精准管理能力,健康风险预测、个体化服务和资源调配都受到限制。
第三章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与制度逻辑
3.1 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的转型理念
卫生服务体系必须从“治已病”为主转向“治未病与治已病”并重,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慢病防控、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推进健康促进。健康促进导向要求将健康管理纳入政府治理体系,使健康促进成为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
3.2 从部门治理向系统治理的理念转型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求卫生服务体系具备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现代卫生治理应打破医疗、公共卫生、医保、医药监管和应急管理之间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联动和制度贯通,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网络。
3.3 从资源集中向均衡可及的结构转型
人民健康中心理念要求优质医疗资源能够下沉基层,使全民能够公平享有健康服务。治理逻辑必须从“资源向机构集中”转变为“资源向需求侧、弱势群体、基层地区倾斜”,构建公平可及的资源结构。
3.4 从粗放管理向数字驱动的现代治理转型
现代卫生治理必须依靠数据驱动,通过智能监测、数据共享、人工智能应用等实现精准治理,使健康服务更加高效、精准和个性化。数字化治理是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的底层技术支撑。
第四章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的制度路径
4.1 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全社会健康风险管理能力
应构建高敏感度健康风险监测体系,强化疾控机构能力,使公共卫生体系具备风险识别、预警、干预和处置能力。公共卫生投入应增加到与医疗服务体系相匹配的水平,使预防为主真正落地。
4.2 推动医防融合,形成全链条健康服务模式
通过制度改革实现医疗与公共卫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职能联动,使医疗机构承担更多健康管理职能。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慢病管理体系建设,使人民能够在社区获得连续性健康服务。
4.3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实现服务供给重心下移
应加强基层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卫生人员培养,使基层成为健康管理主阵地。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使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使人民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健康服务。
4.4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应针对儿童、妇女、成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构建差异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从孕期、出生、成长到老年阶段的连续性健康支持。慢性病管理应贯穿诊疗、康复、随访和生活方式干预全过程。
4.5 深化数字化治理,推动精准健康服务供给
应建设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健康档案电子化、医疗信息互通和健康数据共享。数字化治理可支持智能预警、远程诊疗、慢病管理和个性化健康服务,使人民更便捷地获得高质量服务。
4.6 完善多元协同机制,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治理格局
应推动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学校、企业和家庭共同参与健康治理。多元协同治理能够扩大健康资源供给,提高健康促进的社会效益,使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当前卫生服务体系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和治理短板,但通过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医防融合推进、基层能力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数字化治理和多元协同机制完善,可以构建符合人民期待、具有现代特征的健康服务体系。人民健康中心理念要求制度供给真正聚焦人民健康需求,实现公平、普惠、可及和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5.2 政策建议
未来应从制度改革、能力建设、资源结构优化和治理方式创新四个方面推进体系建设。应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使“预防为主”成为制度共识;应加强资源均衡配置,使基层成为服务核心;应推动数字化建设,使治理更加高效精准;应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这些措施,卫生服务体系能够真正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