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浏览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呈现多元化、交叉化和复杂化特征,既包括重大传染病、慢性病流行、人口老龄化压力,也包括食品药品安全、医疗质量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健康风险等。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卫生健康风险具有跨区域扩散快、链式反应强、社会影响面广等特征。构建科学、完善、可持续的重大风险防控体系不仅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本文从新时代国家安全与公共卫生战略需求出发,阐述卫生健康重大风险的类别特征和系统成因,分析当前风险防控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包括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医防分治导致风险识别体系不健全、基层应对能力薄弱、部门协同不畅以及数字化治理基础薄弱等。基于系统治理、韧性治理和协同治理理念,提出从构建高敏感度监测网络、推进医防融合、防控能力下沉、治理机制协同化和数字化工具全面应用五个方面搭建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防控体系。研究认为,重大风险防控体系应具备前瞻性监测能力、多点触发预警能力、快速响应能力、跨部门协同处置能力和风险恢复能力,实现卫生健康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关键词: 卫生健康风险;重大风险防控;公共卫生体系;治理现代化;健康中国
第一章 卫生健康重大风险的时代背景与治理需求
1.1 风险社会背景下卫生健康风险的结构性变化
进入新时代,卫生健康领域风险呈现显著的时代性变化。一方面,全球化流动加速了传染病的跨境传播,使公共卫生事件更具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变迁使慢性病成为长期风险,疾病谱持续由感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疾病转型。此外,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失能风险、长期照护需求、老年慢性病管理等成为治理重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隐患和药品安全风险也对卫生健康安全造成持续影响。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叠加,使卫生健康风险由单点型向复合型演变,对治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1.2 健康中国建设对重大风险防控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以预防为主,构建全过程、全周期、全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在这一框架下,重大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必须体现前瞻性、韧性和协同性特点。预防为主要求建立敏锐的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判、早处理;全生命周期要求风险防控贯穿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各阶段;全人群视角要求在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实现均衡的风险防控能力布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重大风险防控体系更加规范、科技化、制度化,使卫生健康领域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
第二章 卫生健康重大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2.1 传染病、慢性病与环境健康风险的综合性叠加
重大传染病风险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重点传染病反弹等,其快速传播性使风险范畴迅速跨越地区甚至国家。慢性病风险成为常态化治理任务,发病率高、管理周期长,极易与老龄化风险叠加形成医疗资源紧张、家庭负担过重等系统性风险。环境健康风险则来源于水、气、土壤污染及食品安全隐患,其长期性和隐蔽性使治理难度更大。这些风险彼此交织,形成综合多元的健康威胁。
2.2 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与治理结构的内在矛盾
重大卫生健康风险的形成机制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防分治结构性矛盾、基层治理能力薄弱等都有密切关系。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大医院,使基层难以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医防分治导致疫情监测、慢病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不具备联动机制;治理结构层级多、流程长,使应急处置效率受到限制。风险在治理结构中的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体系间协同不足。
2.3 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导致风险溢出效应增强
重大卫生健康风险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治理能力问题。当社会动员能力不足、信息传播不透明或应急措施不配套时,风险容易扩散形成社会恐慌和次生风险。部分地区基层治理力量薄弱,对风险认知不足;部分群体健康素养偏低,也会导致健康风险在社会层面快速扩散。治理方式与公众行为之间的互动,使卫生健康风险呈现更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第三章 我国卫生健康重大风险防控体系的主要短板
3.1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敏感度不足
监测体系受制于资源不足、区域差异大和设施老旧等因素,使新发风险难以第一时间捕捉。监测网络碎片化导致信息互通效率不高,公共卫生监测、医院数据、环境健康数据等未能打通,影响风险识别能力。预警响应机制的启动往往滞后,难以做到“早识别、早报告、早干预”。
3.2 医防分治导致防控链条不完整
防治资源长期割裂,使医疗机构不具备参与风险预防和健康促进的制度动力。公共卫生人员不足、职业吸引力低,使专业支撑能力不足。医防之间缺乏统一规划,使风险防控只能在事件发生后被动介入,缺乏全链条治理能力。
3.3 基层治理能力弱化导致风险下沉响应不足
基层承担疫情发现、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关键防控任务,但部分基层机构能力不足、人手有限,使风险早期发现能力受限。基层卫生资源配置不足导致风险响应能力明显不均衡,使健康风险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化。
3.4 治理机制碎片化导致跨部门协同不顺畅
卫生健康风险涉及医疗、卫生、环保、药监、市场监管、交通与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但现有制度中责任界面模糊、协作平台不足,使重大风险无法形成统一治理网络。治理碎片化导致资源浪费,也使风险应对效率下降。
3.5 数字化治理基础薄弱影响精准防控能力
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建设仍不完善,数据标准不统一、平台互联互通不足、智能分析能力有限。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使风险研判、监测整合和应急决策缺乏数字支撑。数字化工具应用不充分,使重大风险防控体系缺乏现代化能力。
第四章 构建卫生健康重大风险防控体系的制度路径
4.1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风险早识别能力
应构建覆盖环境监测、疾病监测、医疗服务监测和人群健康监测的综合网络,通过统一标准、联动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增强监测灵敏度。应推动基层监测力量建设,使监测触角更加精准。预警体系应通过科学模型、智能算法和专家研判机制实现动态预警,提高预测能力。
4.2 推动医防融合,构建完整的风险防控链条
应改革医疗、公共卫生和医保制度的职能结构,使医疗机构承担更多预防职能,使公共卫生机构强化与医疗协同。可通过支付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和资源整合促进医疗资源向防控端倾斜,使医防融合成为风险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撑。医防融合将使风险防控体系由“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
4.3 加强基层卫生治理能力建设,实现防控重心下移
应加大对基层财政投入和人才支持力度,使其具备承担慢病管理、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能力。应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使基层具备整合资源、开展综合防控的能力。基层能力提升能够明显增强风险防控体系的敏感度和耐受力。
4.4 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系统防控格局
应建立跨部门协调平台,将卫生、环保、市场监管、交通、教育、科技和应急管理部门纳入统一治理网络,确保在风险发现、研判、处置和恢复阶段协同作战。协同治理应以法治化为基础,明确责任边界,使各主体在制度框架下高效协作。
4.5 深化数字化治理建设,提升智能化风险防控能力
应构建国家级健康风险数据平台,实现健康数据、环境数据、监测数据和药品数据集中治理。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监测设备等数字工具提高风险识别效率,使防控体系更加精准。数字化治理能够显著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资源调配能力,使风险防控体系更加现代化。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呈现复杂化、系统化趋势,其防控体系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重大风险防控体系仍存在监测预警体系不敏感、医防两分、基层能力不足和协同治理不完善等问题。构建现代化、多层级、多链条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实现国家卫生安全的必要路径。通过完善监测体系、推进医防融合、强化基层能力、促进跨部门协同和深化数字治理,我国卫生健康风险防控体系有望形成更加科学、高效、韧性的现代化体系。
5.2 政策建议
应从制度体系、能力建设、技术应用和治理方式等层面推进重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战略导向,推动风险治理前移;应完善基层卫生网络,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应建设数据驱动型风险防控系统,提高科学研判水平;应推进跨部门协作,使风险应对更加协同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提升国家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与健康中国战略相契合的现代化重大风险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