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浏览4.1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母婴健康保障体系
母婴健康保障应当形成贯穿孕前、孕期、分娩、产后和儿童早期发展的完整链条,实现服务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应加强孕前健康管理,使家庭在生育准备阶段获得充分健康支持;优化孕期监测和保健流程,提高风险筛查精准度和干预及时性;提升助产机构能力,保障分娩安全与舒适体验;完善产后康复服务,使母亲能够在健康支持下恢复身心状态;丰富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使儿童在生命早期获得全面发展支持。
4.2推动医防融合,提升母婴健康治理能力
为了提升母婴健康服务的系统性,应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使妇幼健康服务能够在预防、监测、诊疗和干预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在孕产妇管理和儿童健康管理中,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随访机制和健康干预手段,使母婴健康管理更加精准有效。
4.3强化母婴健康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
要提高母婴健康保障的公平性,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妇幼健康体系的投入,通过财政支持、专业人才派驻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方式,缩小区域间差距。同时扩大普惠性母婴健康服务供给,使家庭在不同经济条件下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母婴健康支持。普惠性服务不仅包括孕产期医疗保障,也包括托育指导、心理支持和儿童成长服务。
4.4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专业人才与技术支撑
应加强妇幼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儿科医生、助产士、产后康复师和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师等人才数量和能力水平。同时推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在母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电子孕产档案、智能健康监测、在线咨询平台等方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精准度。技术支撑不仅提升效率,也能降低家庭在使用服务时的成本。
4.5构建生育友好型环境,减轻家庭健康负担
母婴健康保障不仅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还应纳入更广泛的家庭支持体系,包括托育服务、父母假期制度、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心理支持服务等。通过优化制度与环境,使家庭在生育与育儿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提升整体生育意愿。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降低生育风险和育儿压力,而母婴健康保障是其中的基础性支柱。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母婴健康保障机制是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生育安全、家庭稳定和人口素质提升。随着人口结构进入低生育率与老龄化并存的新阶段,母婴健康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推进母婴健康保障机制建设,有助于改善生育体验、提高育儿能力、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和增强人口再生产能力,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础。
5.2政策建议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母婴健康服务体系,增强其连续性、普惠性和高质量供给;推动医防融合,使母婴健康管理贯穿预防、诊疗和干预全过程;加强区域均衡发展,使所有家庭都能获得稳定可靠的健康保障;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信息化工具在母婴健康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构建生育友好型环境,将母婴健康保障纳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体系,与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协同推进,从而促进适度生育水平恢复和人口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母婴健康与人口发展质量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4):12-18.
[2]王可心.低生育率背景下的妇幼健康政策创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4,17(3):22-30.
[3]陈冬梅.母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15):9-14.
[4]刘昌.母婴健康在国家人口战略中的制度定位[J].人口与经济,2024,6:45-53.
[5]田晶晶.婴幼儿早期发展支持体系的政策路径[J].社会政策研究,2023(6):33-41.
[6]江丽君.妇幼健康公共服务的区域均衡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5):90-97.
[7]李建民.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逻辑[J].探索,2024(2):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