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浏览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路径研究
摘 要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应对低生育率、促进家庭发展、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随着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并存的新阶段,家庭结构缩小、照护责任集中、育儿成本上升等现象愈发突出,使家庭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仍面临供给不足、区域不均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缺乏以及家庭支持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托育的现实需求。
本文从人口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系统梳理当前我国照护体系面临的结构性瓶颈,并提出完善政策体系的路径,包括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健全质量监管机制、促进多主体协同发展、强化照护人才培养以及构建家庭支持政策体系等。研究认为,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应立足国家人口战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协同的综合性政策框架,实现托育服务的普惠、可及、专业和高质量发展,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体系;生育友好;家庭支持;人口发展
第一章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
1.1 低生育率与家庭结构变化催生托育需求增长
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使育龄家庭在生育决策时更加谨慎。在“双收入家庭”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工作与育儿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育儿成本不仅表现为经济负担,也包括时间成本、职业发展阻碍和情感压力。同时,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祖辈支持的比例下降,使家庭照护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成为缓解家庭压力、提升生育意愿的重要支撑。
婴幼儿照护服务不仅能为家庭提供育儿支持,还能通过专业照护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家庭形成更科学的育儿方式。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和健康照护的重视增加,高质量托育服务的社会需求迅速扩大,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任务。
1.2 托育体系建设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
婴幼儿期是人类成长的重要阶段,是认知、心理、行为和身心发展的基础期。高质量的托育服务能够提升儿童发展水平,为未来的人力资本奠定基础。从人口发展战略角度看,婴幼儿照护体系不仅关乎出生人口数量,也关乎人口质量,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托育体系同时具有社会治理意义。在照护资源不足的地区,家庭在照护、就业、收入之间难以平衡,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和家庭压力累积。托育服务的完善能够提升社会稳定性、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女性就业公平,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柱。因此,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与制度构成
2.1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中承担多重功能。首先,它承担对婴幼儿的专业照护功能,通过提供安全、健康、科学的照护服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其次,它承担家庭支持功能,帮助家庭解决育儿过程中面临的时间冲突、资源短缺和育儿压力。再次,它具有促进就业的功能,通过提供可负担的托育服务使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能够保持稳定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最后,它具有社会公平功能,通过提供普惠性服务减少不同群体育儿条件的差异,使儿童获得更均衡的发展机会。
2.2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的制度构成
现代托育服务体系由政府制度安排、服务供给体系、监管体系、专业人才体系和家庭支持体系构成。政府制度安排包括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资金投入机制、许可管理制度以及政策激励措施等。服务供给体系涵盖公办托育机构、普惠托育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托育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嵌入式照护点,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
监管体系包括托育机构的准入机制、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安全管理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是提升托育质量和保障儿童安全的关键。专业人才体系包括托育员、保育员、儿童发展指导师等,他们的数量、能力和培养体系直接决定托育服务水平。家庭支持体系包括育儿指导、家庭教育支持、育儿补贴等,是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延伸部分,确保托育体系能够与家庭照护形成协同。
第三章 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瓶颈
3.1 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与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托育服务总体供给不足,托位覆盖率偏低,公办和普惠托育资源占比不高,尤其在农村地区和部分城市郊区,托育机构数量有限,家庭获得托育服务的机会较少。区域间资源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托育服务发展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使家庭照护负担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均衡状态。这种结构性短缺影响了托育体系的普惠性,也限制了家庭生育意愿的提升。
3.2 托育服务质量不稳定,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托育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机构存在管理不规范、人员不足、照护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监管力量不足导致监管覆盖度不高,一些机构存在安全风险、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托育服务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机制,使家长难以判断托育机构的服务质量,也影响了托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专业照护人才短缺且培养体系不完善
托育服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目前专业照护人员数量不足、队伍稳定性较差,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滞后。部分地区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托育行业吸引力不足。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也限制了托育机构的服务能力。
3.4 家庭支持政策体系不健全
在照护体系之外,家庭支持制度仍旧薄弱。育儿假制度落实不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覆盖率低,育儿补贴政策不统一,使家庭在育儿过程中承担过高成本。此外,部分家庭缺乏科学育儿知识,使托育服务与家庭照护之间难以形成有效联动。
第四章 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路径
4.1 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应加大政府对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用地保障、政策激励等方式扩大普惠托育机构规模。推动公办托育机构建设,提高公办托位占比,同时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发展多类型托育机构,包括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单位托育、家庭托育点等,使服务形式更贴近家庭需求,从而提升服务可及性。
4.2 健全托育服务的质量监管与评估体系
托育服务体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包括托育机构准入审核、服务质量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等。同时,应建立统一的托育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将卫生健康、照护质量、管理规范、家长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评价标准。加强监管信息公开,使家长能够获取透明、清晰的托育服务信息,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4.3 加强托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
应建设托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前教育、儿童发展、儿童护理等专业的教育供给,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托育员、保育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此外,应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托育人才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促进托育行业的专业化和稳定化发展。通过人才队伍的持续提升,提高托育机构的服务质量,使托育体系能够满足家庭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
4.4 完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减轻家庭育儿压力
家庭支持政策是托育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应完善育儿假、父母共同育儿假制度,推动企业落实带薪休假政策,使家庭在育儿初期获得更充分的时间保障。此外,应提供育儿补贴、托育补贴等经济支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等开展科学育儿指导,提升家庭育儿能力,使托育服务与家庭照护形成互补。
4.5 推进托育服务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数字化是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可建设托育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机构信息公开、家长预约服务、服务质量评价、儿童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推动智能硬件在托育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安全管理和照护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推动托育资源配置优化,使政策制定和监管更加精准,提高整体治理效能。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结论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低生育率、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托育体系在供给、质量、人才、家庭支持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等方式推动系统性改革。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减轻家庭照护负担,提高生育意愿,还能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提升未来人口质素,是长期人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政策启示
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协同的发展原则,构建普惠、安全、优质、可持续的托育服务体系;应推动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提高托位供给能力;应强化监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托育服务专业化;应完善家庭支持政策,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应重视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托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动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口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