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浏览应对低生育率背景下的卫生健康政策体系研究
摘要
我国正面临持续性、结构性低生育率,出生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家庭规模持续缩小,女性生育与就业压力叠加,人口结构正在从轻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快速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依赖数量型人口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人口发展重点必须转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健康保障。卫生健康政策作为影响生育成本、生育意愿、家庭发展能力和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重要制度工具,在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应对老龄化挑战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构建适应低生育率时代的卫生健康政策体系,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文围绕低生育率背景下的政策需求,分析我国人口与家庭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探讨卫生健康政策在应对低生育率中的战略作用,梳理当前政策体系中的瓶颈,并提出构建综合性、支持性、预防性和保障性相结合的卫生健康政策体系的路径。研究认为,应对低生育率不能只依靠生育政策本身,而必须以卫生健康体系改革作为支点,降低生育和育儿风险,增强家庭的健康支持能力,使个体在生命全过程中都能获得高质量健康服务,从而构建稳定人口结构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基础。
关键词:低生育率;卫生健康政策;生育支持;健康治理;人口发展
第一章低生育率背景下的人口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
1.1低生育率持续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
我国的生育率下降具有持续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特征,越来越多年轻群体选择推迟婚育甚至不婚不育,使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滑。低生育率与就业压力、住房成本、养育负担、女性职业发展压力等多重因素相关,这种生育模式变化使人口补充能力下降,导致劳动力规模下降速度加快。随着出生人口减少,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可能持续收缩,劳动力结构变化将对经济增长潜力、人力资本储备和产业体系构成挑战。
与此同时,快速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了低生育率的影响。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引发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养老负担压力增大,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能力减弱,形成“少子化—老龄化—家庭负担增加—生育意愿下降”的循环性结构,使低生育率问题更加难以逆转。在此背景下,卫生健康政策既需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卫生压力,也必须减轻生育对家庭的风险和成本,增强社会的再生产能力。
1.2低生育率对卫生健康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低生育率时代不仅意味着生育数量的减少,也意味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需要从传统的生育安全管理转向生育健康促进、优生优育支持和更高质量的孕产期保障。同时,儿童数量减少后,社会对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心理发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卫生健康体系必须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儿童保健服务。
此外,低生育率加剧了家庭在照护方面的负担,家庭成员数量减少使照护压力集中在更少的人身上。公共卫生体系不仅要提供生育健康服务,还需要覆盖老年健康管理、慢性病预防、康复服务和长期照护支持,使家庭能够在更加复杂的健康需求中保持稳定生活能力。低生育率使卫生健康体系必须升级,从服务“单一生育过程”转向服务“家庭全生命周期健康”,从而为人口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
第二章卫生健康政策体系在应对低生育率中的战略作用
2.1降低生育和养育健康负担,提高家庭生育能力
卫生健康政策是降低生育风险和降低养育成本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孕前健康检查、孕期监测、围产期服务、新生儿管理等服务,可以有效降低因健康风险导致的生育顾虑。高质量的妇幼保健系统能够减少孕产期并发症,降低生育焦虑,使家庭在健康风险方面获得更大安全感。
在育儿阶段,卫生健康政策通过提供儿童疫苗接种、健康体检、营养指导、心理健康服务等,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使家庭在养育方面获得更高确定性。随着家庭规模缩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更为重视,公共卫生政策的托底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卫生健康政策通过改善育儿环境、减少疾病负担,使生育行为更容易被家庭接受,从而稳定生育意愿。
2.2支撑人口素质提升,推动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低生育率减少了潜在劳动力数量,但人口质量的提升可以弥补数量下降带来的部分缺口。因此,卫生健康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人口健康水平提升,延长健康寿命,使劳动者在更多阶段保持较高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康水平提升能够减少疾病对劳动者的影响,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强全社会生产效率。
健康作为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生理层面,还体现在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卫生健康政策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整个人口群体的健康能力,使人口红利从数量优势逐步向质量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更稳定动力。
第三章低生育率时代卫生健康政策体系面临的瓶颈
3.1生育过程中的健康支持不足影响生育意愿
虽然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改善,但在实际生育过程中,家庭仍然面临高强度的健康风险和经济压力。在孕期和产后阶段,一些家庭难以获得持续、便捷的健康支持,尤其是在基层地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仍显不足。此外,部分女性担心生育影响身体健康或职业发展,使生育行为存在顾虑,导致生育意愿进一步下降。
目前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也使许多家庭在育儿阶段承受过重负担。公共卫生体系虽然提供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但在托育机构健康监管、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和家庭育儿支持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满足低生育率时代“高质量育儿”的社会需求。
3.2公共卫生与家庭健康照护压力叠加,体系支撑能力不足
老龄化加剧后,家庭照护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护方面,公共卫生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衔接不足,导致家庭承担大量健康照护责任。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劳动力减少,家庭难以提供足够的照护资源,使生育压力和养老压力相互叠加。
公共卫生体系在老年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长期照护支持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体系,使得老年健康问题对家庭造成持续性影响,间接增加了年轻群体对生育的顾虑。在低生育率时代,家庭照护压力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而卫生健康体系的不足放大了这一问题。
3.3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均衡影响人口发展的公平性
卫生健康服务在区域、城乡之间布局不均,使不同地区家庭的生育和育儿感受差异巨大。一些地区妇幼保健资源短缺,儿科医生不足,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薄弱,使家庭对生育产生风险感。健康服务不平等会导致家庭在生育和育儿方面缺乏信心,从而进一步降低生育意愿。
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均衡也加剧了人口质量差距,使高质量人口更多集中在公共服务完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因健康体系薄弱导致人口素质提升缓慢。这种不均衡使低生育率的负面影响在不同地区呈现差异化,影响国家整体人口结构的均衡发展。
第四章构建适应低生育率时代的卫生健康政策体系
4.1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构建生育全过程健康支持体系
在低生育率背景下,妇幼健康服务的重点应从保障生育安全延伸到促进优生优育和减轻健康焦虑。应加强孕前检查、孕期筛查、围产期保障和产后康复服务,使家庭在生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获得专业、可靠、便捷的支持。要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让更多家庭获得平等可及的服务。
在儿童阶段,应推动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发展,加强儿童营养指导、心理发展监测和行为干预,使家庭在育儿过程中获得更多专业支持,从而降低育儿压力,提高生育接受度。
4.2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托育服务体系是低生育率时代卫生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推动公办托育机构扩容,提高普惠托育覆盖率,同时加强托育机构的健康监管,确保儿童早期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应提供面向家庭的育儿指导服务,使家庭能够掌握科学育儿知识,降低育儿焦虑。
托育服务体系完善不仅能够降低育儿成本,也能提升女性就业稳定性,使家庭能够在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促进生育意愿改善。
4.3推动医防融合,降低健康风险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影响
低生育率时代的卫生健康政策必须以预防为导向,通过医防融合减少健康风险对家庭决策的影响。应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慢性病管理能力,降低疾病对生育年龄群体的影响;同时加强早筛查服务,使重大健康风险能够在早期被识别,减少家庭因健康不确定性产生的生育顾虑。
医防融合的另一个关键是将妇幼健康、心理健康、职业健康、环境健康等内容纳入从育龄群体到儿童群体的全链条管理,使健康服务能够与家庭生命周期紧密配合,形成对生育和育儿的长期支持。
4.4健全长期照护与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缓解家庭照护压力
要减轻年轻家庭因老人照护压力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必须构建完善的长期照护体系。应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面,提高失能老年人服务保障水平,使照护责任从家庭向社会合理转移。同时,应加强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使家庭能够在多样化的服务体系中获得支持。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年轻人承担的健康照护压力,使其在生育问题上做出更加积极的选择。
4.5推进卫生健康资源均衡化布局,保障人口发展公平性
实现卫生健康服务均衡化,是提升全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加强欠发达地区妇幼健康机构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建立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机制,使家庭在不同地区都能获得基本一致的卫生健康支持。
均衡化布局不仅能够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健康水平,也能增强当地家庭的生育信心,使人口发展格局更加平衡。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低生育率不仅是人口数量问题,更是涉及家庭结构、社会心态、健康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问题。卫生健康政策在应对低生育率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通过降低生育过程和育儿过程中的健康风险,提升家庭健康支持能力,推动人口素质提升,可以在根本上稳定人口发展质量。当前卫生健康政策体系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功能结构不充分、医防协同不足等短板,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持体系,使人口再生产过程获得稳定支撑。
5.2政策建议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动托育服务普惠发展,减轻生育和育儿负担;应推进医防融合,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使健康风险降低;应完善长期照护体系,使家庭照护压力合理分担;应加强卫生资源的区域均衡化,提高家庭在不同地区的生育信心;应推动部门协同,把卫生健康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住房政策联动,使低生育率问题得到系统性解决。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为低生育率时代构建更加稳定、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卫生健康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任远.中国低生育率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与政策应对[J].人口研究,2023,47(3):3-16.
[2]李建民.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与卫生健康政策创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4,17(2):12-20.
[3]王广州,胡耀岭.老龄人口健康与长期照护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4,38(2).
[4]周敏.低生育率背景下的托育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政策研究,2023(6):28-37.
[5]张敏.医防融合视角下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路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1):88-95.
[6]吴晶.全民健康促进与生育意愿改善的关联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教育,2024,40(3):15-21.
[7]陈晓红.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对人口发展的影响[J].行政管理改革,2023(4):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