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浏览3.3政策碎片化与跨部门协同不足
健康议题涉及生态环境、教育、城乡建设、交通、体育、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但政策之间衔接不足、部门壁垒明显。缺乏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健康因素未能进入重大政策决策源头。
3.4健康环境问题压力增大
空气污染、饮食安全、城市噪音、职业伤害、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共同影响健康风险水平,治理难度大、涉及部门多、投入空间大。
3.5数字健康发展不平衡与治理规则滞后
健康数据标准不统一、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足、隐私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数字健康技术在基层普及难度大,限制了智慧健康管理的推进。
第四章健康中国建设的瓶颈突破路径
4.1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
要从国家层面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引入自动化监测预警技术,推动疾控机构专业化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引进机制。
4.2推进医防融合和“三医联动”改革
要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联合培训与业务协作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模式,通过按人头付费、按病组付费等方式激励医院参与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
4.3强化基层卫生治理能力
通过职业发展激励、编制管理改革、财政投入保障、数字工具赋能等方式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使基层能够承担更多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健康教育任务。
4.4建设高水平健康环境体系
将健康因素纳入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设计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城市绿道建设、食品安全治理、职业病防治等专项行动,形成健康支持性环境。
4.5构建国家级数字健康平台
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健康数据安全法治体系。推广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技术,提高健康治理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水平。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健康中国建设已进入关键突破期,任务涵盖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健康环境建设、健康产业发展、数字健康、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瓶颈问题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特征,只有通过跨领域协同、制度创新和治理方式升级,才能实现健康治理体系的全面现代化。
5.2政策建议
(1)从国家层面完善健康战略统筹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健康治理共同体。
(2)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重塑疾控体系,推动医防深度融合。
(3)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能力,使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4)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机制,使健康成为重大决策的基础变量。
(5)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健康经济支撑力。
(6)以数字化提升健康治理能力,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与智慧服务体系。
(7)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使个人与社会共同参与健康促进。
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在于突破瓶颈、补齐短板,通过制度创新、科技支撑、治理协同与全民参与共同推进,为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善联.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23,26(2):150-156.
[2]王长军,李文辉.健康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治理,2024(03):55-63.
[3]张远.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的挑战与突破[J].中国行政管理,2023(09):102-109.
[4]陈晓红.健康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24(03):83-90.
[5]刘远立.健康政策协同的制度逻辑[J].行政管理改革,2023(04):72-80.
[6]徐阳春.数字健康治理体系的关键议题[J].情报杂志,2023,42(6):175-183.
[7]吴晶.全民健康促进中的多主体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教育,2024,40(1):35-39.
[8]李琳.健康风险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3(2):44-56.
[9]侯建军,任泽巍.健康中国背景下公共政策协同治理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2,15(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