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浏览以全会精神推动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摘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高度,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领域提出了系统要求,为新时代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形势下,健康治理已由传统医疗体系治理拓展为包括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数字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参与在内的综合性、多维度体系,全会精神要求在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政策协同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健康治理现代化。
本文基于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分析健康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阐明健康治理体系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任务,深入剖析治理实践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从党建引领、制度完善、数字化转型、医防融合、政策协同和基层能力提升等角度提出发展路径。研究指出,全会精神为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推动治理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推动治理模式从单部门管理走向系统协同,推动治理方式从经验型管理迈向科学化、智能化和法治化,为全面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制度基础。
关键词:全会精神;健康治理;治理体系现代化;医防融合;数字健康
第一章全会精神与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1.1全会精神提出的治理现代化新要求
党的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要求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等领域构建更加系统、更加高效、更加公平的治理体系。这些要求为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健康治理不再局限于卫生部门职能,而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健康治理现代化成为推进更高水平民生建设、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全会精神特别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些理念体现了健康治理转型方向:以人的全面健康为导向,以系统性风险治理为重点,以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为核心特征,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1.2健康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与挑战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多重结构性矛盾共存的新阶段。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负担上升、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与环境健康风险交织,使传统医疗系统难以承担全方位健康治理任务。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带来生活方式改变,青少年健康、心理健康、职业健康等问题凸显,健康治理对象更广、内容更复杂、难度更高。
此外,健康治理体系内部存在多项短板,如医防分治、基层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体系分散、健康政策碎片化、数字化能力不强、健康产业创新不足等,导致全局治理效能受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会精神推动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迫切性:既是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战略要求。
第二章全会精神引领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方向
2.1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全会精神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而健康领域的现代治理需要从“以疾病诊疗为中心”转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这一理念要求治理体系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全领域,重点向预防前移,强化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照护、心理健康服务、妇幼健康等关键环节。人民健康需求的多样化,使治理体系必须更加公平、可及、连续、综合。
2.2构建系统协同的健康治理格局
健康治理涉及医疗、医保、医药、疾病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教育、体育、民政等部门。全会精神强调的系统治理和协同治理理念,要求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同的健康治理体系,实现政策一致、资源共享、职责清晰、响应快速。
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之间的医防协同、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之间的联动机制、健康促进与教育体育之间的协作机制,都需要制度化安排。
2.3推动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数字化
全会精神对法治建设、科技创新和数字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在健康治理中,必须健全健康法律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立法、健康数据保护法规、医院管理制度等。同时,需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疾病监测、健康管理、应急响应的科学化水平,使治理体系实现智能化。
法治保障为健康治理提供可持续性,科学技术提供精准化和高效性,两者共同构成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第三章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1医防分离造成治理链条断裂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职责分离、资源倾斜不均,导致疾病预防的制度基础较弱。慢性病防治、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医疗诊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使健康治理无法形成从预防到治疗的连续链条。
3.2基层治理能力薄弱影响战略落实
基层卫生机构是健康治理的主阵地,但在人才培养、设施设备、财政投入、健康管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基层难以承担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职能,导致治理体系下沉不充分。
3.3健康治理碎片化与协同不足
健康治理涉及多个部门,但部门壁垒明显,政策之间缺乏衔接。生态环境、交通管理、食品安全、学校健康、心理健康等领域的政策往往缺乏统一导向,导致治理资源浪费、政策重叠或缺位。
3.4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公共卫生体系在经费投入、专业人才队伍、监测预警能力、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板。重大疫情防控暴露出预警滞后、资源分散、应急指挥机制不畅等问题,不利于治理体系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