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浏览加快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重大政策协同研究
摘要
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后呈现出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一体化推进趋势。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健康政策与经济、教育、生态环境、体育、城乡建设、社会治理等政策之间的协同需求愈发突出。只有形成制度衔接、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路径协同的政策体系,才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从“单一部门推进”迈向“综合治理驱动”的新阶段。
当前,各领域在推进健康相关政策时存在部门间协调不足、职责边界不清晰、政策目标差异化严重、资源配置缺乏整体考量等问题,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不利于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总体目标。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慢性病治理、健康环境优化、数字健康建设、健康促进与健康公平等领域,政策协同不足导致政策碎片化突出,难以形成整体性治理效应。
本研究以政策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从政策目标协同、政策工具协同、政策过程协同、政策资源协同和政策评估协同五个维度,系统分析健康中国建设中重大政策协同的内在逻辑、现实瓶颈和关键需求,并提出完善协同推进机制的路径,包括健全党领导下的协同治理体系、构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政策统筹框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重大健康议题的跨部门联动、推进数字健康平台一体建设、提高政策协同的执行能力与评估能力等,为新时代高水平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机制参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政策协同;政策体系;公共治理;健康促进
第一章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政策协同需求
健康中国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其战略背景来自人口结构变化、疾病谱变化、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和公共服务需求扩张等多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使慢性病、老年病、长期照护需求大幅上升,要求医疗、医保、养老、康复、护理等政策能够形成统一的支持体系。其次,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呈系统性与常态化并存的特征,传统碎片化政策体系难以处理涉及城市建设、交通管理、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等多领域的复杂健康风险。此外,数字化转型为健康治理带来新动能,但也提出跨部门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和平台互认的政策协同需求。
这些趋势表明,健康中国建设不再是卫生健康部门的独立任务,而是涉及教育、生态环境、民政、医保、工信、财政、发改、住建、交通、体育等领域的全局性战略。以慢性病治理为例,仅靠医疗系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监管、环境治理、体育促进、心理支持、医保支付策略等系统配合。再如老龄健康问题,需要养老服务体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社区照护体系、家庭支持政策等协同推进,单点突破无法形成综合效果。
此外,健康影响因素本身具有多维度特征,不仅与医疗条件相关,还涉及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城乡空间结构、社会心理环境等。因此,健康政策必须从“卫生政策”升级为“公共政策”,健康目标应嵌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城市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健康因素都必须成为核心内容。
在政策实践中,由于部门职责分工固化、政策资源分散、政策工具使用不协调等因素,各项健康相关政策往往呈现碎片化、孤立化和短期化特征,导致政策效果有限。因此,加快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政策协同体系,使各领域政策在战略目标、实施路径、资源投入和执行机制上保持一致,从而形成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凝聚力和系统效能。
第二章健康中国建设中重大政策协同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虽然健康中国相关政策体系规模庞大,但政策协同在多个方面仍面临阻力。一是政策目标不一致。一些部门对健康目标认识不足,将健康视为卫生部门的职责,导致各种政策无法实现对健康目标的共同支持。例如,在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等政策领域,健康因素权重仍然偏低,缺乏源头介入机制。
二是政策工具使用不协调。不同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使用的手段、标准和体系各不相同,难以实现工具之间的有效耦合。例如,空气污染治理、职业病防护、食品安全监管、学校体育促进等政策若缺乏统一框架,就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三是政策过程衔接不足。健康相关政策在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环节普遍缺乏信息共享和部门会商制度,导致政策之间“各管一段”,缺乏闭环治理。在一些重大健康事件中,卫生、交通、应急管理、教育、社区治理等部门之间的响应节奏不一致,影响治理效能。
四是政策资源分散且配置效率不高。健康促进、慢病防治、老龄健康服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任务需要财政、人才、信息、基层组织等资源的统筹配置,但现阶段资源仍以部门分割方式配置,使基层难以形成系统性服务能力。
五是政策评估体系缺失。健康相关政策的评估往往以自身部门目标为导向,而非以整体健康效果为导向,缺乏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评估方法。没有统一评估,就难以形成强制性的政策协同动力。
造成这些困境的深层原因包括:部门利益固化、政策制定碎片化、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缺失、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基层执行能力不足和数字化基础薄弱等。因此,要破解政策协同困境,需要从治理结构、制度框架和工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第三章重大政策协同的内在逻辑与治理机制要求
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政策协同,本质上是一种多主体、多领域、多政策之间的系统化治理结构。其逻辑基础包括目标一致性、工具互补性、过程耦合性和结果导向性。
首先,目标一致性要求将健康目标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使所有公共政策从制定开始就考虑健康因素。健康影响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够单独承担的,必须形成共享目标。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要求各领域把人民健康作为价值基础,从而在根本层面实现政策目标的统一。
其次,政策工具的互补性要求在政策工具体系中构建协同结构,如法规、财政手段、市场激励、社会动员、科技支撑等工具要相互补充。例如,在慢性病治理中,单靠医疗服务无法解决问题,必须同时配合食品安全监管、环境治理、体育促进、社会心理支持等政策工具,才能形成有效的综合治理。
第三,政策过程协同强调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四个环节的闭环运作。健康中国建设涉及众多部门,若没有信息共享、联席会商、联合执法、联合评估等机制,政策系统就无法有效运作。协调机制必须制度化,而非临时性的行政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