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浏览 四中全会精神引领健康中国建设的路径研究
第一章 四中全会精神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逻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召开,对未来五年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设计,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成健康中国”纳入战略重点。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些理念与健康中国战略天然契合,为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依据。
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健康中国战略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不仅是民生需求,更是国家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慢性病负担不断加重,城乡和区域健康差距依然存在,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呈现常态化特征,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提升卫生治理能力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任务。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统一、原则上的引领和动力上的支撑。
从战略视角看,四中全会精神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三重意义。一是提供政治引领。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跨部门协同、发挥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二是提供制度遵循。全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健康治理体系正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级诊疗到医防协同,从医保支付到数字健康,都需要制度化推进。三是提供改革动力。健康中国建设涉及多领域利益格局调整,四中全会强调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以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使健康中国战略在实施路径上更具可操作性和制度韧性。
总体来看,四中全会精神为健康中国建设明确了大方向,要求以更高站位和更系统思维推进健康治理现代化。在这一精神引领下,健康中国建设不仅是卫生健康部门的工作,更是党领导下的全局性战略任务,是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协同推进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进展与关键短板
近年来,在国家规划纲要、专项行动计划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增强,医保制度覆盖全民,药品集中采购降低了群众就医负担,健康服务体系逐步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合理膳食等行动不断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程度得到提升。健康环境建设、食品安全治理、职业病防护、老年健康服务等领域也逐步形成一体化推动格局。
但与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结构性、体制性、长期性问题。首先,优质医疗资源仍然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吸引力不够,导致分级诊疗推进难度大。其次,医防分治格局仍然存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之间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职责界限不清晰、信息沟通不顺畅的问题,难以满足慢性病管理与重大疫情防控“双重压力”。再次,不同地区之间在财政投入、人才队伍、医疗设施等方面差异明显,导致健康服务的不均衡性依然突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健康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此外,数字健康建设进展不均,健康数据标准尚未统一,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在跨区域、跨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不足。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在预警、分析、应急响应方面能力仍不够强,缺乏自动化、智能化、前瞻性的监测手段。医保基金可持续性受到人口结构变化影响,慢性病长期负担上升也对医保支付体系带来压力。
同时,公众的健康素养总体提升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问题广泛存在,如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过度吸烟饮酒、心理健康压力增大等。此外,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大但结构不优,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能力不足,健康服务新模式的创新动力亟需增强。
这些短板表明,健康中国建设虽取得显著进展,但要实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必须在制度体系、治理能力、资源配置、科技支撑、区域协调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突破。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四中全会精神为补齐这些短板提供了制度方向和改革动力。
第三章 四中全会精神对健康中国建设的引领作用
四中全会精神对健康中国建设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既包括政治引领,也包括制度引领、改革引领、治理引领和发展引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顶层逻辑和行动指南。
首先,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健康中国战略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资源整合、政策协同和目标统一。党的领导为健康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性、根本性保障,使健康政策从部门分散推动转向全局统筹推进。
其次,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这为构建高质量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多个环节,而公共服务能力的不均衡性正是我国健康治理的关键短板。四中全会提出的公共服务现代化要求,有利于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提升、全民健康保障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