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浏览技术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扩散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智能农业、数字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生产率。技术流动也推动乡村新业态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三)产业吸纳与就业结构调整机制
乡村产业体系的完善可以承接城市溢出产业,促进产业链向农村延展,吸纳劳动力就地就业,推动农村从“劳动力输出地”向“产业承载地”转变。
(四)市场融合与区域内循环机制
城乡市场的融合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扩大乡村产品的市场空间。城市消费需求与乡村文化资源结合推动文旅产业等新经济形态发展,形成城乡互动循环。
(五)数字要素赋能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机制
数据要素在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精细化、智能化,提高乡村社会运行效率,从而增强长期发展动能。
四、当前我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主要矛盾
(一)制度分割阻碍要素自由流动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分割的市场体系等造成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成本高、回报机制不对称。
(二)乡村产业承载能力不足
产业体系薄弱、产业链短、投资回报周期长、经营主体规模小,使乡村对流入要素的吸收能力弱,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动能。
(三)乡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交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吸引城市人口与资本回流。
(四)要素回流机制激励不足
城市资本与人才下乡受到政策风险、利益分配机制不清晰等影响,缺乏稳定预期和制度保障。
(五)治理体系协同不足
城乡治理体系相对分割,缺乏统筹性制度安排,跨区域治理能力弱,影响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优化。
五、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创新路径
(一)构建城乡统一要素市场
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市场建设,破除准入限制,提高市场化配置效率。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完善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机制,推动技术市场向乡村延伸。
(二)完善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承包地流转机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打通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调剂渠道,增强土地要素的流动能力。
(三)促进人口市民化与人才下乡
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专业人才、创业人才与基层干部向乡村流动。
(四)建立多层次乡村金融体系
发展政策性、商业性与合作性金融并行的乡村金融体系,扩大涉农信贷规模,构建金融风险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基金、信托等方式投资乡村产业。
(五)推进技术下乡与农业科技体系重构
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大数据监测系统等新技术落地乡村,提高乡村技术吸纳能力。
(六)构建数据要素流通与治理机制
完善农业数据确权制度,推动城乡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发展数字乡村平台,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使数据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型要素。
(七)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体系
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建立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平台,强化省、市、县多级联动,促进政策、市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六、培育乡村发展动能的综合策略
(一)构建乡村多元产业体系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推动乡村产业链延伸,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创产业等,提高产业综合收益与就业吸纳能力。
(二)增强乡村创新主体与组织能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合作组织与乡村创业团队,提高乡村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增强承接要素流入的能力。
(三)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与生活品质
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乡村吸引人口与要素回流的功能。
(四)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推动绿色农业、生态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态体系,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结论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核心机制,是培育乡村发展动能的重要制度基础。通过构建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人口市民化机制、强化乡村金融与科技服务体系、打破治理分割壁垒等制度创新,可以有效推动要素双向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与乡村社会全面发展。未来应在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与治理体系的协同创新,推动城乡关系向更加融合、更加均衡的方向演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坚实的乡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