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浏览摘要:
重点区域增长极培育与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空间发展格局的两大关键任务,前者通过在优势区域构建高能级增长中心推动全国或区域经济整体跃升,后者强调国土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生态安全红线约束下的优化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协同逻辑:增长极的形成依赖国土空间的要素承载能力,而国土空间的优化又必须以增长动力与经济布局为牵引。本研究基于增长极理论、空间集聚理论与国土空间治理理论,系统分析重点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国家级新区、战略性平台)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阐述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制度框架与资源约束机制,构建“增长极—国土空间—要素配置—区域发展效应”四维协同机制模型。研究指出:增长极培育可通过产业集聚、创新扩散、节点联动和辐射带动,推动区域经济整合;国土空间优化通过资源容量约束、生态安全红线、用途管制和空间结构优化,为增长极发展提供边界框架与空间形态约束。二者协同能够形成增长动力与空间治理的双轮驱动,实现区域发展极化适度、梯度优化、生态安全与高效利用并重的空间新格局。文章进一步从制度供给、空间规划、产业体系构建、要素流动机制与区域治理体系五个层面提出政策路径,以期为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增长极;国土空间布局;空间治理;城市群;区域发展协调
一、重点区域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动力机制
(一)增长极的战略内涵
增长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高能级要素集聚能力与外溢辐射能力的空间节点或区域。其战略作用表现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升级、资源高效配置以及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牵引点。增长极既可以是国家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可以是国家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转型综合试验区等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功能平台。
(二)增长极的形成基础
增长极的形成依赖多重要素,包括优越的区位条件、高密度的人才与产业集聚、完善的基础设施、创新网络的支撑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核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和创新资源的耦合程度,是决定增长极能级的重要因素。空间交通网络、产业链配套体系与复合型功能空间,则构成增长极扩散能力的物质基础。
(三)增长极的辐射与扩散机制
增长极通过四种主要机制影响区域发展:
一是产业集聚与扩散,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扩散经济功能;
二是创新扩散,通过科技与知识溢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三是要素吸引与再分配,通过高能级节点对人才、资本、信息的吸引与辐射实现区域资源再配置;
四是服务带动,通过交通网络、供应链体系与专业服务体系扩大服务半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二、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制度框架
(一)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逻辑
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旨在在有限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配置。其目标包括:
一是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二是保障生态安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三是提升国土空间承载能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实现区域空间平衡,促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构成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包括:
一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空间开发保护的整体格局;
二是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具体落地产业、交通、市政等空间安排;
三是用途管制体系,包括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
四是空间监测评价体系,对空间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保护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三)国土空间优化的资源与约束机制
国土空间优化突出资源刚性约束,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等承载力上限。同时,通过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制度与开发边界制度形成严格的负面清单管理,保障生态与粮食安全。空间布局优化还需遵循经济规律与人口迁移趋势,以提高空间开发效率与服务质量。
三、增长极培育与国土空间布局的协同关系
(一)增长极为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动力牵引
增长极的发展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与创新集聚,为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功能分区和空间 hierarchy 的基础。通过增长极牵引,可以形成主次有序的城镇体系,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使空间结构从分散低效向集聚高效转变。
(二)国土空间布局为增长极发展提供边界与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