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摘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已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战略任务。当今国际传播环境高度多元、媒介格局深度数字化,同时伴随地缘政治竞争与国际舆论结构的复杂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既面临机遇,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如国际叙事权不足、传播方式单一、海外受众接受度不高等。立足文明形态特征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逻辑,本文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价值逻辑和当代转化需求出发,系统分析传播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并提出面向全球受众的策略体系,包括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创新数字传播技术、推动文化产品国际化、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化国际传播主体队伍建设、提升文化符号体系表达力等,以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表达、有效能传播与国际影响力跃升。
关键词: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文明互鉴;传播策略
正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当前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文化竞争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连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思想体系、价值理念、制度智慧与艺术传统具有普遍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薄弱,中华文明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未能在国际主流舆论体系中得到充分呈现。随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明传播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意义
研究中华文明传播路径,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改善国际舆论环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总结中华文明的当代传播规律;另一方面能够为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科学指导。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理论阐释法,围绕中华文明传播的特点、困境及应对路径展开系统论证。
二、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基本内涵
(一)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大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构成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也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资源。文明的和合理念、天下观、民本思想、生态智慧、礼乐文化精神均具有跨越文化差异的普遍吸引力。
(二)中华文明传播力的内涵
传播力不仅是传播能力,更包括内容供给、叙事方式、媒介技术、受众接受度以及国际舆论结构等综合因素。中华文明传播力体现为能够有效地传播思想、价值与文化形象,使全球受众能够理解、接受并产生共鸣的能力。
(三)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表现
文明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的传播,更体现在价值理念的传播、制度形象的塑造、国家叙事的建构以及跨文明共情的形成。例如中华传统中的和合理念、绿色智慧、社会治理模式等,均可转化为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文化资源。
三、当前中华文明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叙事格局中的话语权不足
西方话语体系长期占据国际主导地位,对中国形象与中华文明的认知受到刻板想象影响,导致传播内容常被过滤或曲解,使中国文明的真实价值无法有效呈现。
(二)传播方式与技术手段创新不足
当前对外传播方式仍以官方渠道为主,传播语态偏重理论化、政治化,缺乏对年轻受众、不同文化圈和不同媒介平台特性的深度适配。
(三)文化产品国际表达能力不强
部分文化产品国际化程度不高,对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审美偏好、价值需求研究不足,导致传播效果有限。
(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不足
跨文化人才缺乏,国际传播队伍的语言能力、叙事能力、国际议题理解能力有待加强。文化翻译能力不足使得中华文明的深层价值难以有效转化为国际可理解话语。
(五)国际舆论安全环境复杂
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一些国家出于战略目的刻意曲解中国文明和国家叙事,形成外部舆论风险,对中华文明传播造成挑战。
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一)构建具有全球感召力的中国叙事体系
应从宏大叙事走向具体叙事,从政治语言走向生活语言,从单向传播走向交互传播。通过构建以真实中国、立体中国、生动中国为主题的叙事框架,使国际社会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逻辑,形成具有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
(二)推动中华文明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表达
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包括以数字技术再现传统艺术、以影视化、游戏化、动漫化方式讲述传统故事、以科学语言阐释中华传统价值。通过创新表达方式使古老文明被全球受众接受与喜爱。
(三)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拓展国际传播新空间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跨媒介叙事等技术手段构建数字文明传播平台,打造线上博物馆、数字丝绸之路、虚拟文化空间,增强文化体验性,提高中华文明传播的互动性与沉浸感。
(四)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化能力
加强国际市场研究,精准定位不同文化圈的接受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链全球化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如影视剧、纪录片、网络文学、艺术展演、文化周等,提升中华文明的可见度与影响力。
(五)加强跨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构建跨文化传播课程体系、加强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支持海外文化使者计划,提升语言能力、跨文化思维、国际议题理解能力与传播创意能力,形成高素质国际传播队伍。
(六)增强文明互鉴与文化外交力度
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合作、国际艺术节、文明对话机制、全球文化交流网络等方式推进文明互鉴;通过文化援助、教育合作、国际智库协作等方式构建传播支点,使中华文明在实践中增强影响力。
(七)加强文化符号体系构建,提高传播识别度
打造体现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文化符号体系,如国家视觉符号、文化标识、文化节庆品牌等,提高文明传播的辨识度和接受度。
(八)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
形成政府、媒体、企业、学界、社会组织、海外侨社共同参与的传播生态,发挥平台经济、互联网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优势,提升传播效率。
五、结语
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必须坚持文明自信,推动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能力,构建全媒体、全平台、全主体的文明传播格局。只有从内容、载体、技术、机制、人才体系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才能让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与深度影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