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摘要: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空间均衡布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战略支柱,两者在目标逻辑、政策取向与发展路径上具有高度互补性与联动性。区域协调发展侧重均衡区域间发展差距、优化空间结构与提升整体区域竞争力;新型城镇化侧重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体系的优化升级、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者叠加运行时,通过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与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等机制形成政策叠加效应,进而推动区域内外的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区域面板数据与城镇化质量指标,构建区域协调度指数、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与两者交互项模型,对我国各省份的叠加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具有显著的互促效应,二者交互项在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不同区域间叠加效应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受制于治理能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市场一体化程度与人口流动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进一步提出促进两大战略深度叠加的制度优化路径,包括推进区域治理协同、加快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辐射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与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平台等。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叠加效应;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
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理论逻辑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与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通过政策调节与制度安排,减少区域发展差异、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率。其核心在于推动资源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关注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也强调在国家尺度上构建整体协调、区域梯度合理的空间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调人口市民化、产业集聚优化、空间紧凑高效、生态环境友好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其重点在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体系的功能性与创新性;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和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建设,推动劳动力与资本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战略叠加的内在逻辑
两大战略在理论逻辑上的一致性体现在:
一是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空间均衡,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体系优化,两者共同推动区域间与区域内空间形态的重构;
二是在要素配置效率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强调跨区域要素流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两者共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是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两大战略均强调根据区域功能定位进行产业分工与协同发展;
四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二者均通过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跨城乡的均等供给,为人口流动与区域协同提供公共支撑。
二、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叠加效应的作用机制
(一)空间结构优化的协同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实现区域空间格局均衡化;新型城镇化则通过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网络,提高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效率。二者叠加,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梯度分明、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从而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二)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尺度上推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范围内推动劳动力等要素自由迁移。叠加效应使要素流动更加顺畅,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增强,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与区域间实现双向流动,带动区域整体生产率提升。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能力提升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效应,两者叠加有助于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创新资源共享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固,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整合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覆盖面扩大。叠加后可有效改善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鸿沟大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向人口流动方向优化配置,增强区域间的社会整合能力。
三、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叠加效应的实证分析框架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构建三类指标: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包括区域经济差距系数、基础设施联通度、产业协同度和区域创新合作水平;
二是新型城镇化指数,包括人口市民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城镇化等指标;
三是叠加效应指标,通过引入交互项测度二者互促作用的强度。
(二)模型设计
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二者交互项在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同时,通过分区域模型(东中西东北)分析叠加效应的空间差异。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范围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公报,选择2005—2023年间的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保证时序连续性与区域代表性。
四、实证结果与叠加效应分析
(一)叠加效应在区域发展质量提升中的显著性
模型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度指数均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两者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叠加政策能产生“1+1>2”的发展效果。叠加作用促进区域产业集聚效率提升,推动投资结构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叠加效应在缩小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方面的作用
实证结果表明:两大战略的交互项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显著影响,叠加效应缓解了城市资源过度集聚,增强了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吸引要素的能力,提高区域内的收入均衡度。
(三)叠加效应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表现
两大战略叠加显著推动第二、三产业比重提升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群内产业链协同更紧密,区域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集成度提高。
(四)区域间叠加效应的差异性
东部地区叠加效应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受益程度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弱。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城镇体系建设程度、区域治理能力与市场一体化程度存在差异。
五、叠加效应形成的制度因素分析
(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交通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区域要素能否顺畅流动,是叠加效应的基础条件。
(二)区域治理协同能力
地方政府之间在规划、产业布局、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协调程度影响叠加效应的强弱。治理分割与政策壁垒削弱区域合作能力。
(三)市场一体化与营商环境
统一的市场环境、稳定透明的制度体系,加速产业链的跨区域协作,是提升叠加效应的重要条件。
(四)人口流动制度与公共服务体系
户籍制度改革、社保接续机制、教育医疗资源均衡程度直接影响人口的自由迁移与人口城镇化质量。
六、推进区域协调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度叠加的政策路径
(一)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规划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省际、区域内部城市群之间的政策协同能力,推进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
(二)提升城市群与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
以城市群为主体优化城镇体系,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链协同步骤化、要素市场统一化和创新体系网络化,提升核心城市辐射效应与周边地区承接能力。
(三)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改革
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推动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区域协同创新,并加快数据要素跨区域流通机制建设。
(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卫生资源统筹机制、区域社会保障体系协同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协调供给能力,实现人口迁移方向的资源再配置。
(四)增强区域产业协同与创新能力
推动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建设,建立跨区域创新联盟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在城市群范围内进行协同研发与生产,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结论: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是推动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与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制度动力。实证研究表明,二者交互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城乡与区域差距、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区域间差异仍然存在。未来应通过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强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完善要素自由流动制度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两大战略的协同与叠加效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