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摘要:
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供给、生活品质改善取得显著进展,但在不同省域间仍存在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协调、政策体系碎片化、建设模式同质化等问题。农村现代生活条件不仅包括居住条件改善,更涵盖交通出行、安全饮水、能源保障、教育医疗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供给、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多维度内容,体现为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发展状态。本文以省域层面的制度实践和政策演化为考察对象,分析我国不同省份的现代生活条件改善路径、体制机制创新及其成效,揭示制约农村现代化生活条件全面实现的深层次矛盾,从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产业支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政策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系统优化路径,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和政策思路。
关键词: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城乡融合;省域实践;政策优化;乡村振兴
一、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的内涵与目标体系
(一)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的内涵拓展
农村现代生活条件不仅指住房、道路、水电等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强调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实现,包括教育医疗供给能力、文化生活丰富性、数字基础设施完备性、公共空间安全性、环境友好性以及社会保障可达性。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现代生活条件逐步转向以生活品质、服务可及性、生态宜居性和发展机会公平性为核心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体现出城市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趋势。
(二)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的目标体系
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结构现代化、生态环境友好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从操作层面看,应构建以下目标体系:
一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目标,强调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现代设施在农村的全面覆盖和高质量运转。
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要求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体系在城乡之间实现基本均等,缩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差距。
三是生态环境优化目标,确保农村环境整洁优美、生态功能稳定、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四是产业支撑目标,通过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为农民稳定收入和农村长远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五是治理现代化目标,通过基层组织能力提升与数字化治理推动农村社会运转高效有序。
二、省域推进农村现代生活条件改善的实践基础
(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近年来,各省通过大规模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燃气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道路通达率大幅提高,安全饮水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电网线路升级改造推动农村电力稳定性增强,清洁取暖和燃气入户工程改善农户生活便利性,为农村生活条件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通过省级层面的教育资源整合、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一体化推进以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扩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强。义务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化,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之间的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养老设施在数量与质量上逐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由单点供给向体系化供给转变。
(三)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各省普遍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实施,使农村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渐普及,为农村宜居环境构建了生态支撑。
(四)产业发展为生活改善提供经济支撑
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多数省份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供应链等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基础,使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具有可持续动力。
(五)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省域层面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多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增强,推动农村事务管理透明化、规范化,提高农村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改善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感受。
三、省域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与运行维护保障不足
尽管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运行维护资金不足、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一些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建成后使用效率低、维护不到位导致“反复建设”“重复投入”等现象,影响现代生活条件的可持续性。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镇流动明显,县乡医疗人才短缺、服务能力有限,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存在覆盖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农村居民享受现代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受到限制。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与农民收入不稳定
部分省份乡村产业结构同质化明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工资性收入偏低,务农收入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单一,影响农村生活质量改善的经济基础。
(四)生态文明建设压力与生活方式转型不协调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均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部分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弱,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效果有限,生态宜居建设受到制约。
(五)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程度不足
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弱,村务公开不充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不足。治理模式中传统治理方式依赖性强,数字化治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复杂多元的治理需求。
(六)省域政策供给碎片化与统筹性不足
在实践中存在政策条块化、不同部门政策之间缺乏协同、一省内部各区域间政策执行差异大等问题,导致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呈现“进展不均衡”“举措不成体系”等特征,影响整体提升效果。
四、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深度政策路径
(一)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要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导向,加大对农村水利、电力、燃气、道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区域协同和标准化建设。建立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提升管理效率,确保设施长效运行。
(二)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体系
推进省域内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一体化设计和均衡配置。推动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完善县乡医疗共同体,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农村普惠养老体系,加强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下沉。
(三)提升乡村产业支撑能力与经济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产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推动农村电商体系升级,优化仓储物流网络,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支持返乡创业,吸引城市人才与企业进入农村,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延伸,为农村生活提升提供经济支撑。
(四)构建绿色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以绿色生活方式推广为抓手,推动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与生态治理系统联动。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动农村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加强生态宣传教育,使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常态。
(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利用乡村治理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数字化,提高治理效率。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基层民主协商的有效性。
(六)构建省域统一协调的政策供给体系
推动省级部门之间的政策协同,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综合政策体系。建立省域农村现代化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政策集成化改革,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加强政策的精准性,通过大数据与调研机制实现差异化支持,推动农村生活条件的均衡提升。
五、制度创新与长效机制建设
(一)建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省域绩效评估机制
构建可量化、可监测、可评价的农村现代生活条件指标体系,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推动政策执行科学化。
(二)完善农村多元投入机制
多渠道筹措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形成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为辅的多元投入格局。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建设、公益项目和乡村振兴基金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推动制度创新与法治化保障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现代生活条件改善提供制度支撑。加强涉农法律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生态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确保政策执行的稳定性与长效性。
结论:
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从省域层面看,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整体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制度协调不足和产业动力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坚持系统观念,通过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省域协同政策体系构建等途径,实现农村生活条件全面提升,使农村地区真正具备现代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乡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