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浏览(一)农业科技与产业体系协同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有效衔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部分地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均衡,制约农业现代化精准化发展。
(二)农业产业链条短、价值链附加值不足
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农业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价值链高端环节不足,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导致农民难以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农村人才资源流失与结构性短缺
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持续外流,农业技术人才、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安全运营与智能设备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体系尚不完善,农村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亟需强化。
(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落后
农村在教育、医疗、交通、数字服务等领域与城市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受到制约,影响乡村吸引力和农村社会稳定性,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和乡村功能全面提升。
(五)乡村治理现代化仍显不足
部分乡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弱,乡村治理制度化、精细化、数字化水平偏低,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治理主体协同能力不足。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导致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向弱关系结构过渡,对乡村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六)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机制不完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面临权属划分不清、流转成本高等问题;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发展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业信贷成本高,制约农村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建设。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融合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应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从“生产导向”向“产业导向”转变。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促进农业与加工、物流、科技、旅游等多产业联动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提高农村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比。
(二)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现代化
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智能农机装备、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应用,构建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三)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打破土地流转制度障碍,鼓励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主体流动。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城乡人才、资本、技术双向流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涉农信贷规模,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业农村融资可及性。
(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发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构建智慧治理平台,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精准化、智能化与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