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浏览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支点二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整体性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从“增产导向”迈向“提质增效”“绿色智能”并重的新阶段,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临转型压力,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迁,乡村治理体系、乡村产业体系、乡村文化体系与农民发展需求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因此,必须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的目标体系、动力体系与制度体系,推动二者在战略布局、发展路径、政策供给和治理方式上形成协同效应。本文在系统阐述二者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障碍,提出从产业融合驱动、科技赋能支撑、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制度与政策系统集成等方面构建深度融合路径,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系统理论支撑与现实策略。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乡村治理;制度创新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定位与核心内容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其核心任务在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绿色化、智能化、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现代化,实现农业竞争力从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跃升。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为农村生产力、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涵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以及农民职业化等系统内容。
(二)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性要求
乡村全面振兴强调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是从生产、生活、生态和治理等多维度提升乡村整体功能的系统性战略布局。其涵盖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领域,强调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培育新型农民群体、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与发展模式的全面升级。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逻辑
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环境与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通过提高效率和附加值,为乡村产业繁荣提供科技支撑;农村社会现代化为农业生产组织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制度土壤;乡村宜居环境与治理提升又反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二者融合发展体现为产业结构联动、要素资源共享、治理体系协同、城乡发展并轨,实现从单一领域突破向综合性振兴的整体跃升。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农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水稻、小麦等主要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技术逐步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上升,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技术推动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转变,为融合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二)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拓展
乡村产业正从单一农业结构向多元化体系扩展,包括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康养、农村电商、乡村文创产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逐步延伸。产业多样化促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来源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三)乡村治理体系逐步现代化
随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乡村治理逐步从经验型向制度型、法治型、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管理数字化、智能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治理支撑。
(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逐步融入区域发展一体化格局。大量城市人才、资本、技术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资源;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创新活力增强,推动乡村产业生态进一步形成。
三、深度融合进程中的主要制约与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