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浏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健全国家应急体系、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连年稳定在高位区间,但在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气候变化风险加深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粮食安全面临外部冲击与内部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基于四中全会精神,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化对粮食安全风险的认识,坚持底线思维,完善监测预警、储备调节、应急处置、政策保障和治理体系等关键环节,构建源头可控、链条完整、运行高效的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本文从粮食安全风险的主要特征出发,分析当前风险防控体系存在的突出短板,提出在四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推动制度体系更成熟、更定型的路径,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地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二十届四中全会;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国家安全体系;应急治理现代化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保障,强调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之一,其风险防控能力直接决定着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国内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但从全球视角来看,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主要粮食出口国政策频繁调整、全球气候不确定性加大等因素均增加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外部风险。同时,我国自身还面临耕地质量不足、农业面源污染、粮食品种结构不优、加工流通浪费偏高等内部问题,使粮食安全在结构性和阶段性上出现新的紧张点。
因此,如何在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提升粮食安全风险预判能力、增强制度供给和治理效能、形成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研究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是国家安全理论、风险治理理论与粮食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深化对粮食安全风险“多源叠加、链条传导、结构耦合”特征的认识,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从应急处置转向预警预防、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塑造。
从现实层面看,本研究紧扣四中全会关于“健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要求,对完善粮食安全战略、强化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政策指导意义,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提供参考。
第二章 粮食安全风险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2.1 粮食安全风险的基本内涵
粮食安全风险是指影响国家粮食供给稳定性、可得性、可及性与可承受性的潜在或现实因素,涉及生产、储备、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既包括自然灾害、疫情和气候变化等自然风险,也包括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国际贸易冲突等经济与政治风险,还包括粮食储备不足、制度不完善、责任链条不清晰等治理风险。
2.2 粮食安全风险的主要特征
(1)系统性与链条性并存。
粮食安全风险往往具有链条传导效应,例如产地受灾导致供给减少,再影响储备调节与市场价格,最终可能引发社会预期波动,风险扩散具有系统性特点。
(2)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交织。
极端天气、洪旱灾害频发,同时贸易政策变化、国际制裁等也会扰动粮食供应,导致风险来源复杂化。
(3)突发性与长期性并存。
短期风险表现为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长期风险表现为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等持续性压力。
(4)全球性与国内性因素共同作用。
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使进口依赖度提高,全球市场的任何波动都可能传导至国内。
第三章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现状与短板
3.1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建成农业遥感监测、农情信息系统和农产品市场监测体系,但数据共享机制不够顺畅,部门间信息壁垒依然存在。部分监测指标偏重产量,对品种结构、库存变化、国际形势的监测不足,导致一些风险预判不够及时。
3.2 粮食储备体系的结构性短板仍然突出
中央储备、地方储备、企业商业库存之间的统筹不足,一些品种储备结构与消费需求匹配度不高,区域间储备布局不够均衡。同时,部分地方储备管理制度仍不够规范,现代化仓储设施投入不足,储备管理的数字化程度有待提升。
3.3 粮食流通体系韧性不足
流通环节仍存在“中间链条多、成本较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部分地区存在物流基础薄弱、铁路粮食运输能力不足、应急调运组织效率不高等矛盾。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粮食跨区域调运容易受阻。
3.4 农业生产的风险抵御能力有待提升
耕地受非粮化侵蚀、优质耕地占比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部分地区推进缓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良种依赖度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3.5 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提高
一些地方粮食安全责任链条不清晰,政策执行缺乏协同性,粮食安全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有待优化。基层缺乏专业力量,粮食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仍偏弱。
第四章 四中全会精神对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引
4.1 强调国家安全体系总体性建设,要求提升粮食安全战略地位
四中全会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不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其核心要求是将粮食安全从部门议题提升为国家战略层级,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全域协同、责任清晰的制度链条。
4.2 强调健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为粮食风险管理提供制度规范
四中全会要求健全国家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强化风险识别、来源分析和隐患治理。这意味着粮食安全风险防控要更加重视预判预防,提高信息化、智能化能力。
4.3 强调提升应急能力体系现代化水平,为粮食安全应急处置提供制度保障
全会提出要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重大风险的综合应急能力。粮食应急体系需进一步实现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常态化。
4.4 强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安全的物质支撑
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这为新阶段高标准农田、粮仓设施、智慧农业等提供了制度指引。
4.5 强调提升治理体系效能,为统筹粮食安全政策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