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浏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摘 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系统要求,为新时代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本研究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储备体系完善、粮食流通治理创新、粮食科技现代化等关键环节展开分析,探讨粮食安全治理的制度逻辑、现实挑战与改革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粮食安全治理需要以制度体系现代化为牵引,打造更加完备的生产保障体系、更加智能的储备调控体系、更高效的流通监管体系与更具韧性的战略安全体系,通过制度建设、科技支撑、市场机制与多主体协同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格局。
关键词:二十届四中全会;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储备体系;农业现代化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基础性安全。近年来,面对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粮食供应链震荡、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等不确定因素,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持续强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阐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强调要构建安全可靠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关键领域战略资源安全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融合加速推进,传统粮食治理方式面临适应性不足、调控机制迟滞、科技支撑不够等现实问题,对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迫切需求。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框架,深化对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认识,有助于丰富粮食安全治理理论体系。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制度分析与路径设计,为各级政府完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粮食战略能力提供参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奠定治理基础。
第二章 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2.1 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四中全会要求健全高水平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通过制度供给解决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在粮食安全领域,全会精神要求构建更高效的统筹机制、更健全的储备调节制度、更畅通的生产流通体系,并强调科技支撑和数字化治理在现代化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2.2 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定位
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更是包括规划、生产、储备、流通、监管与应急在内的系统型治理工程。其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为牵引,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形成战略储备可控、流通体系高效、科技支撑有力、生产能力稳定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2.3 四中全会精神对粮食安全治理的引领作用
四中全会强调以系统观念推进国家治理,这为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了顶层设计原则。粮食安全涉及多主体、多链条、多层级治理,必须强化统筹协调机制,提升中央与地方的协同能力,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现代科技提升治理精度与韧性。
第三章 我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3.1 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稳定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口粮自给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耕地资源紧约束依然突出,部分区域出现“非粮化”倾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未全面覆盖。粮食品种结构中优质、绿色、专用型粮食供给仍不足。
3.2 粮食储备体系总体安全但调控能力有待提升
中央与地方储备体系逐步完善,但储备结构协调度不足,区域间调剂效率不高。部分储备设施陈旧,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储备信息准确性和调控及时性。
3.3 粮食流通体系市场化程度提升但监管能力不足
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市场机制活跃,但在购销环节仍存在信息不对称、运输成本偏高、物流链条有待优化等问题。部分地区出现违规囤积、哄抬价格等行为,监管方式仍以传统手段为主。
3.4 粮食科技支撑能力提升但整体创新不足
我国在种业、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农业平台等领域进展明显,但底层核心技术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在生产、储备、流通等全链条的赋能仍不充分。
第四章 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机制创新
4.1 完善粮食安全战略与规划体系
现代化治理体系要求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机制。应从国家安全、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的角度重新定位粮食安全战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规划体系。特别需要强化跨区域协同,如主产区、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的责任分工机制。
4.2 构建稳定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保障机制
应通过保护耕地制度、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长期稳定的基础产能。加强粮食绿色生产制度建设,构建高质量生产体系。
4.3 推动粮食储备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加快智慧粮库建设,推进储备粮智能监测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和数字化监管平台的统一标准,确保储备数量真实、结构合理、监测可视。优化中央与地方储备的结构配置,增强应急调控的精准性与机动性。
4.4 完善粮食流通治理机制
构建市场化、法治化、透明化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购销市场规则,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推动粮食物流体系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高跨区域运输能力,降低流通成本。强化流通领域竞争监管和价格监管,防范市场扰动风险。
4.5 加强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攻关核心种源、智能农机、绿色农业技术等领域。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在粮食生产、储备、流通等环节的实际应用率。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全面提升治理精准度。
第五章 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
5.1 强化粮食安全法治保障
建立覆盖生产、储备、流通、加工与应急的全链条粮食安全法律体系,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完善责任落实制度。推动粮食安全问责机制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制度权威性。
5.2 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
粮食安全治理涉及政府、企业、农户、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应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与监管,市场主体参与生产经营与流通优化,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组织发挥监督与服务功能,共同形成治理合力。
5.3 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体系
建立多层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储备规模和结构,增强突发事件下的粮食调控能力。推动粮食应急物资储运系统与国家综合应急体系深度衔接,提高全国整体风险抵御能力。
5.4 强化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
完善粮食安全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粮食科技研发、智慧粮库建设等方面的长期投入。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对粮食产业链的信贷供给,发展粮食产业专项基金,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金融保障能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本研究认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协同治理为支撑,通过生产、储备、流通、科技和应急等领域的系统性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6.2 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供给,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提升统筹能力。二是推进粮食生产体系现代化,坚持耕地保护、科技赋能与绿色发展。三是深化储备体系改革,全面建设智慧储备体系,提高应急调控能力。四是完善粮食流通监管机制,推动流通市场透明化与法治化。五是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六是健全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形成保障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长期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