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浏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视角下粮食局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
随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复杂化、国内粮食供需结构变化加速,粮食局作为地方粮食安全管理的核心机构,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体系运行成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粮食安全治理指明方向,为粮食局的职能转型、能力提升和制度完善提供根本遵循。本文在梳理粮食局治理职责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监管体系、信息化治理、储备管理、风险防控、服务供给等方面分析当前粮食局治理能力面临的短板,并从四中全会精神出发,提出推进粮食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研究认为,粮食局治理现代化应坚持系统性、法治化、科学化和数字化方向,通过完善法规制度体系、优化储备体系结构、推进数字粮食治理工程、强化监督执法能力、健全协同共治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粮食局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履职效能。
关键词:二十届四中全会;粮食局;治理能力现代化;粮食安全;储备管理;数字化治理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随着国际粮价波动加剧、地区冲突频发、全球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粮食安全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同时,我国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粮食储备体系、流通体系与应急体系也面临现代化挑战。粮食局作为承担粮食宏观调控、储备监管、粮食流通治理和粮食安全综合协调的重要机构,其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地方粮食安全水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等战略性领域的安全保障。这一战略部署为粮食局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方向,也对其治理模式、制度建设和能力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出发,分析粮食局治理能力形成的机制与不足,探索新时代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制度构建路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为地方粮食局改革、数字化治理推进、储备体系优化与监管能力提升提供实践参考,对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屏障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第二章 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粮食局治理能力建设的引领作用
2.1 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国家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强调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治理现代化要求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治理方式科学高效,治理过程公开透明,治理手段数字化智能化,治理主体协作联动。这些要求为粮食局治理能力建设提供了系统框架。
2.2 四中全会精神在粮食安全治理中的体现
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高效的国家战略资源调控体系,在粮食安全领域具体体现为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加强粮食监管能力。其精神内涵与粮食局治理能力的建设方向高度契合,为其治理重心从传统行政管理向制度化、智能化、协同化治理转型提供政策依据。
2.3 粮食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定位
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粮食局从单一行政管理部门向综合粮食治理机构转变,承担“政策执行者、市场监管者、储备安全守护者、公共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治理能力现代化既包括法治能力、技术能力,也包括组织协同能力、系统应急能力和战略研判能力。
第三章 粮食局治理能力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3.1 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治理依据不够健全
粮食安全相关法规存在层级偏低、规定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部分政策更新滞后,难以适应市场化改革与数字化管理的需要。地方粮食局在执法过程中面临依据不足、执行尺度不统一等困境。
3.2 储备体系结构不优,调控能力不够强
部分地区储备库点布局不合理,中央储备、地方储备与企业社会储备之间协调不足。储备结构中口粮、油脂、饲料粮等品类配比不够科学,储备轮换机制滞后,影响调控时效。
3.3 粮食流通监管手段传统,市场监测能力不足
监管方式仍以人工检查和事后处罚为主,信息采集渠道有限,难以及时识别囤积、掺假、价格炒作等违法行为。粮食价格监测体系、物流跟踪体系建设滞后。
3.4 数字化治理水平不高,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多数地区数字粮库、智能监管平台建设进度不均衡,跨部门信息共享不足,数据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储备监测、流通监管和市场预警的统一协调。
3.5 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应对风险能力不足
极端气候、疫情封控、区域物流中断等情形下,一些地方粮食局存在启动响应不及时、应急调运体系不顺畅、应急储备规模不足等问题,暴露治理韧性不足。
第四章 粮食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思路与目标
4.1 坚持制度为本的治理理念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法规完善、政策规范和流程优化构建稳定、高效、可持续的治理框架。增强制度执行力,使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制度化、标准化。
4.2 坚持数字化驱动的治理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储备监管、流通监测、市场预警和应急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提升治理透明度和精准度,实现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型。
4.3 坚持统筹协同的治理机制
构建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多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模式,形成产销平衡区、主产区、主销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共建、资源共享。
4.4 坚持风控导向的治理目标
提升粮食局的风险识别、预警、处置能力,强化储备安全、流通安全、质量安全和供应链安全,构建具有韧性的粮食安全防线。
第五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视角下粮食局治理能力提升路径
5.1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法治化治理能力
应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上位法完善,提高制度层级,细化粮食购销、储备、轮换、质量监管、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推动执法标准化、流程化建设,规范行政处罚尺度。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使法规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市场化改革和技术变革。
5.2 优化储备体系布局,提升调控能力与应急能力
按照“四级储备、分层管理、统筹调度”的思路推进储备体系改革。优化库点区域布局,提高靠近消费地和交通枢纽的储备仓容占比。建立常态化轮换机制,优化储备品类结构,实现口粮、油脂、饲料粮等协调配置。推进储备库区智能化改造,实现储备粮“一库一档”全过程监管。
5.3 推动数字粮食建设,提升现代化治理手段
构建集储备管理、购销监管、运输监测、价格监控、粮情检测于一体的数字粮食治理平台。推进粮库智能化传感系统建设,实现仓储温湿度、虫害、粮情动态监测。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形成贯通“粮食生产—储备—流通—消费”的数字链条。利用大数据和模型分析开展市场预警。
5.4 强化粮食流通监管,提升市场治理能力
构建全流程追溯体系,实现粮源可查、质量可控、流向可追。加强粮食购销领域监管,重点防范虚假贸易、空转贸易等违法行为。健全粮食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对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的监管处罚。推动粮食物流体系网络化和绿色化建设,降低流通成本。
5.5 打造高效能组织体系,提升协同与执行能力
推进粮食局内部机构优化,强化监督检查、信息技术、应急管理、政策研究等关键职能部门建设。推动与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发改委等单位的协同机制常态化运行,建立粮食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干部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对粮食产业链、市场机制、数字技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5.6 健全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治理韧性
完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紧急调运能力。建立极端天气和重大疫情情况下的粮食供应保障机制。推进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通过抽检、追溯、快速检测等手段强化质量风险管控。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粮食局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粮食局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从制度建设、数字化治理、流通监管、储备管理和风险防控五个方向统筹推进。通过制度化、科技化、协同化与法治化建设,可以全面提升粮食局履职能力,构建更加稳固、更加高效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6.2 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粮食安全立法,提高治理依据的明确性与权威性。二是强化数字粮食治理工程建设,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三是优化储备结构与布局,加强应急调控能力。四是提升监管科学化水平,加强粮食流通、购销与质量安全监管。五是建立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提升粮食安全治理合力。六是重视治理队伍能力建设,推动干部知识结构现代化与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 国家粮食安全与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05): 3-18.
[2] 张安录. 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4(01): 42-55.
[3] 李国祥. 粮食储备体系重构的政策取向分析[J]. 管理世界, 2023, 39(07): 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