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浏览4.1.1 CHFS 数据介绍
4.1.2 样本清洗与处理流程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数字金融账户开立(第三方支付账户 + 网购)
4.2.2 核心解释变量:人均总资产、人均总支出
4.2.3 家庭财富分组变量(10%/25%分位)
4.2.4 控制变量: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区域经济变量
4.2.5 中介与调节变量:数字技能、互联网普及率、安全担忧等
4.3 模型构建
4.3.1 基准模型(Probit/Logit)
4.3.2 分财富层级异质性模型
4.3.3 中介效应模型(数字技能/设备)
4.3.4 调节效应模型(互联网普及率)
4.3.5 稳健性检验模型(IV、替代变量、重新分组等)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1.1 财富分层的样本特征
5.1.2 不同财富家庭账户开立率比较
5.1.3 未开立账户的五类原因分布(准入门槛、资金约束、安全担忧等)
5.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5.2.1 财富对账户开立的影响
5.2.2 各类控制变量的作用机制
5.3 财富分层异质性分析
5.3.1 低财富家庭:需求侧制约因素显著
5.3.2 高财富家庭:供给侧因素显著
5.3.3 中等财富家庭:受双侧因素交织影响
5.4 路径机制分析
5.4.1 数字技能的中介作用
5.4.2 设备条件与上网成本的中介作用
5.4.3 区域互联网普及度的调节作用
5.5 稳健性检验
5.5.1 使用人均支出替代财富指标
5.5.2 使用工具变量(“是否拆迁”)
5.5.3 替换数字账户定义(开立与是否使用区分)
5.5.4 分区域回归(东部/中部/西部)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家庭财富显著影响数字金融账户开立
6.1.2 低财富家庭主要受需求侧约束
6.1.3 高财富家庭主要受供给侧约束
6.1.4 区域数字基础设施显著调节财富—开立关系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差距
6.2.2 提升弱势群体数字技能与金融知识
6.2.3 加强数据安全监管,提升平台信任度
6.2.4 优化数字金融产品设计,降低准入门槛
6.2.5 推动地方政府参与数字普惠金融推广项目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3.1 数据时间上的局限
6.3.2 横截面数据对因果识别的限制
6.3.3 未来可扩展到家庭长期行为跟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