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浏览数字金融普惠性分析选题推荐
一、财富分层与数字金融参与(1–10)
1.家庭财富分层视角下数字金融账户开立差异研究——基于2019年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
2.低财富家庭进入数字支付市场的障碍机制研究——以中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为例
3.家庭资产组合结构对数字金融参与深度影响研究——基于“数字支付—数字投资—数字信贷”的联立分析
4.财富分位视角下家庭数字支付活跃度差异研究——以某省CHFS分样本为例
5.家庭净资产与互联网理财产品持有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分位回归与案例访谈的综合分析
6.财富分层与互联网信贷使用行为研究——以城镇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对比为例
7.财富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指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与门槛回归的实证检验
8.家庭财富异质性视角下数字金融排斥现象研究——以“从未开通第三方支付账户”家庭为案例
9.不同财富群体数字金融参与路径比较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解分析
10.财富差距是否放大数字金融红利不平等?——以东部某省城镇家庭为例
二、“数字鸿沟”与普惠金融目标(11–20)
11.互联网接入差异与数字金融普惠性偏离研究——以“有网/无网”家庭的对比案例分析为中心
12.数字鸿沟背景下的家庭金融排斥研究——基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数字账户使用的双重视角
13.信息贫困与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的联动机理研究——以中西部农村留守家庭为例
14.城乡数字鸿沟对数字普惠金融实现路径的影响研究——基于CHFS与某省通信数据的综合分析
15.“数字边缘化”群体识别与金融服务缺失研究——以老年人家庭为典型案例
16.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是否自动带来数字金融普惠?——以某省市县三级数据为例的再检验
17.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东中西部30个省份为例
18.信息茧房与金融信息不平等对家庭金融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短视频平台使用行为的案例分析
19.数字鸿沟叠加收入差距对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以典型国家级贫困县家庭为例
20.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回落现象的微观解释研究——基于CHFS家庭样本的追踪分析
三、金融/数字素养与数字金融参与(21–30)
21.金融知识、数字技能与互联网理财产品持有行为研究——基于认知测验题与账户行为的联合分析
22.数字金融认知偏差与家庭数字支付“沉睡账户”现象研究——以零余额账户家庭为例
23.金融素养是否能够缓解数字金融排斥?——以中等财富家庭为例的中介效应分析
24.数字技能培训对农村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研究——以某地电商培训项目为案例
25.风险认知水平与数字投资参与概率的交互作用研究——基于风险偏好与损失厌恶测算的实证分析
26.家庭教育资源与子女代际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研究——以“子女代付/代管账户”家庭为例
27.老年人金融素养与数字金融防骗能力研究——基于典型网络诈骗案例的问卷与访谈分析
28.职业背景与金融知识对数字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个体工商户与工薪族对比为例
29.数字素养门槛与低财富家庭数字金融排斥研究——以社区“数字志愿者”帮扶项目为案例
30.金融教育干预能否提高弱势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质量?——基于随机对照实验(RCT)的社区案例研究
四、数字金融安全、信任与供给侧约束(31–40)
31.数据安全担忧对高财富家庭数字金融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以一线城市中产家庭为例
32.隐私保护政策与平台信任对数字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某互联网平台整改前后为案例
33.网络金融诈骗事件冲击下的家庭数字支付使用行为变化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城市案例分析
34.平台风控机制透明度与家庭数字信贷使用决策研究——以两家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比为例
35.收益—风险不匹配认知对高财富家庭“拒绝数字理财”现象的解释研究——以上海高净值家庭访谈为例
36.多平台账号使用与信息安全风险感知的关系研究——以大学生和白领群体为例
37.数据权益分配预期对家庭愿意“上传行为数据换取授信”的影响研究——基于情境实验的案例分析
38.金融监管政策强化对数字金融产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以互联网存款下架事件为例
39.平台算法歧视感知与家庭数字信贷申请行为研究——以小微企业主为例
40.供给侧安全与合规改进能否激活高财富家庭的数字金融需求?——某头部平台风控升级的实证评估
五、数字金融与家庭消费/福利(41–50)
41.数字支付使用对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线上/线下消费占比为例
42.数字金融参与能否提升低财富家庭消费水平?——基于CHFS面板数据的异质性分析
43.“先享后付”类数字信贷对年轻家庭超前消费与债务压力的影响研究——以花呗/信用购为例
44.互联网理财收益对中等财富家庭预防性储蓄与享乐消费的双重影响研究
45.数字金融使用对家庭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支付便利性与财务压力为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