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浏览低财富家庭进入数字支付市场的障碍机制研究——以中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为例
一、摘 要
近年来,数字支付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成为居民参与数字金融的重要入口。然而,中西部农村地区低财富家庭的数字支付使用水平仍然偏低,其参与不足的问题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落实构成现实障碍。本研究基于数字鸿沟理论、金融排斥理论与家庭行为经济学视角,构建“需求侧约束—能力侧约束—供给侧感知风险”三维分析框架,系统探讨低财富家庭进入数字支付市场的障碍机制。
研究采用中西部典型农村地区的问卷数据与深度访谈资料,从低财富家庭的资产规模、设备配置、网络接入条件、数字技能、风险认知、安全担忧以及平台信任等多维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低财富家庭的数字支付参与率显著低于中高财富家庭;(2)影响其进入数字支付市场的主要障碍来自需求侧与能力侧,包括“缺乏智能手机/设备老旧”“无法承担流量或宽带费用”“缺乏数字技能”“对网络支付操作不熟悉”等;(3)此外,信息安全担忧、隐私保护顾虑等供给侧风险感知进一步抑制了其参与意愿;(4)基础设施不足(如网络覆盖不稳定)与金融教育缺失在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本研究的结论说明,数字支付普及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财富分层与区域差异,数字支付尚未实现全面的普惠性。为提升低财富家庭进入数字支付市场的能力,应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能培训、设备补贴、信息安全创新、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包容性数字金融。
关键词
低财富家庭;数字支付;数字鸿沟;中西部农村;普惠金融;障碍机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支付的快速普及与数字经济发展
1.1.2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数字支付使用现状
1.1.3 低财富家庭数字支付参与不足的现实问题
1.2 研究问题
1.2.1 低财富家庭进入数字支付市场存在哪些障碍?
1.2.2 不同类型障碍(需求侧/能力侧/供给侧)之间如何作用?
1.2.3 区域特征(中西部农村)如何加剧这些障碍?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丰富数字金融排斥研究
1.3.2 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弱势群体数字支付可得性
1.3.3 政策意义:为普惠金融政策优化提供依据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概述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5.1 首次以低财富农村家庭为核心分析单元
1.5.2 提出“三维障碍机制模型”
1.5.3 结合问卷、访谈、区域比较的混合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字支付与数字普惠金融研究
2.1.1 数字支付发展与作用
2.1.2 数字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渗透效应
2.1.3 数字支付与普惠金融的关联
2.2 低财富家庭的金融行为研究
2.2.1 财富与金融参与
2.2.2 低财富家庭的金融排斥特征
2.2.3 农村弱势家庭的行为约束
2.3 数字鸿沟相关研究
2.3.1 接入鸿沟(设备/网络)
2.3.2 技能鸿沟
2.3.3 应用鸿沟与安全鸿沟
2.4 研究述评
2.4.1 现有研究的不足
2.4.2 本研究的定位和贡献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金融排斥理论
3.1.1 需求侧排斥
3.1.2 供给侧排斥
3.1.3 技术性排斥
3.2 数字鸿沟理论
3.2.1 技术接入差异
3.2.2 技能与知识差距
3.2.3 风险认知差异
3.3 家庭行为经济学理论
3.3.1 信息获取成本
3.3.2 风险偏好与损失厌恶
3.3.3 认知有限性与路径依赖
3.4 分析框架构建
(三维机制模型)
3.4.1 需求侧障碍(资金成本、设备成本)
3.4.2 能力侧障碍(数字技能、操作知识)
3.4.3 供给侧障碍(风险感知、平台信任不足)
3.4.4 区域因素的嵌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