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浏览摘 要
随着数字金融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普及,数字支付账户的开立成为居民进入数字金融体系的基础环节。然而,现有研究普遍忽视不同财富阶层家庭在数字金融账户开立方面的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 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家庭财富分层的视角系统分析数字金融账户开立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影响机理。研究首先构建数字金融账户开立的二元指标,以人均总资产与人均总支出作为核心财富变量,结合户主特征、家庭结构与区域经济水平等控制变量,从整体上评估财富水平对账户开立概率的影响。进一步地,依据全国财富分位数将样本家庭划分为低财富、中等财富与高财富家庭,探讨不同财富层级下数字金融账户开立的异质性表现。
研究结果显示:(1)家庭财富水平与数字金融账户开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财富家庭的开立率明显高于低财富家庭;(2)低财富家庭开立数字金融账户主要受到需求侧约束,包括数字金融知识不足、缺乏上网设备以及流动资金投入有限等因素;(3)高财富家庭未开立账户的原因更多来自供给侧因素,如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对平台收益风险匹配度的顾虑等;(4)区域互联网普及率在财富—账户开立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东部地区财富对账户开立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本研究揭示了数字金融普惠性在家庭财富维度上的结构性差异,说明数字金融尚未完全实现平等覆盖。为进一步提升数字金融账户普及率,应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能培训、信息安全监管与产品设计优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从而促进不同财富阶层家庭更充分地融入数字金融体系。
关键词
数字金融;家庭财富分层;账户开立;数字鸿沟;CHFS 数据
论文提纲框架(详细版)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金融快速发展与普惠金融战略
1.1.2 数字金融账户作为进入数字经济的重要入口
1.1.3 数字金融参与率提升背后的财富差异问题
1.1.4 “数字鸿沟”与财富不平等的交织现象
1.2 研究问题
1.2.1 家庭财富是否影响数字金融账户开立?
1.2.2 财富分层对账户开立的差异具有怎样的机理?
1.2.3 需求侧与供给侧因素如何在不同财富家庭中体现?
1.2.4 区域差异是否会影响财富与账户开立之间的关系?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丰富数字金融普惠性与金融排斥研究
1.3.2 实践意义:识别阻碍账户普及的关键机制
1.3.3 政策意义:为普惠金融与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依据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5.1 从财富分层的微观视角切入数字账户开立研究
1.5.2 将需求侧约束与供给侧约束纳入统一分析框架
1.5.3 引入区域互联网普及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字金融普惠性研究
2.1.1 数字金融发展及其普惠特征
2.1.2 数字支付、数字信贷与数字投资的使用差异
2.2 财富水平与金融行为
2.2.1 财富分层与传统金融排斥
2.2.2 财富对家庭风险承担与金融参与的影响
2.3 数字鸿沟理论
2.3.1 技术接入鸿沟
2.3.2 技能鸿沟与认知鸿沟
2.3.3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数字排斥
2.4 文献述评
2.4.1 现有研究的不足:家庭层面对“未开立账户”的缺乏关注
2.4.2 本文的研究定位与边际贡献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金融排斥与数字金融排斥理论
3.1.1 融资约束与金融服务可得性
3.1.2 数字金融排斥的机制模型
3.2 财富分层视角的账户开立机理
3.2.1 财富提升与金融产品接入能力
3.2.2 人力资本与数字技能差异
3.2.3 信息安全偏好差异
3.3 研究假设
假设 1:家庭财富越高,数字金融账户开立概率越高
假设 2:低财富家庭面临需求侧约束
假设 3:高财富家庭面临供给侧约束
假设 4:区域互联网普及度调节财富与账户开立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4.1 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