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浏览信息贫困与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的联动机理研究——以中西部农村留守家庭为例
一、摘 要
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金融服务成为提升农村家庭经济能力和风险抵御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中西部农村的留守家庭普遍存在信息获取不足、信息处理能力弱、数字技能欠缺等“信息贫困”现象,使其在数字金融服务使用中面临显著劣势。本研究从信息贫困视角出发,探讨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数字技能水平如何影响留守家庭的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并分析其中的联动机制。
基于全国性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如 CHFS)以及针对中西部农村留守家庭的补充调研,本文构建“信息贫困—数字金融接入—数字金融使用”联动机制模型,并采用 Logit/Probit 回归、结构方程模型(SEM)与多重中介效应分析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留守家庭的信息贫困水平显著高于一般农村家庭,尤其在信息来源渠道、信息识别能力与数字风险防范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2)信息贫困通过影响数字技能、设备配置、支付账户开通状况等途径,显著削弱数字金融服务的接入可得性;(3)信息贫困还通过信任不足、风险感知偏高、对诈骗的恐惧等心理机制,降低数字金融使用的持续性与深度;(4)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进一步放大了信息贫困对数字金融可得性的负向作用。
研究表明,信息贫困是导致留守家庭数字金融排斥的重要结构性原因,在改善数字金融可得性政策中,应重点关注信息获取渠道建设、数字素养提升、农村留守群体的风险教育及安全保障体系,以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贫困;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留守家庭;中西部农村;数字技能;数字普惠金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数字金融扩张
1.1.2 留守家庭的信息劣势与数字参与困境
1.1.3 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的结构性差异
1.1.4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1.2 研究问题
1.2.1 留守家庭为何更容易陷入信息贫困?
1.2.2 信息贫困如何影响数字金融服务接入?
1.2.3 信息贫困如何影响数字金融服务使用深度?
1.2.4 区域基础设施是否会强化或弱化该影响?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拓展数字金融与信息贫困交叉研究
1.3.2 实践意义:识别留守家庭数字金融困境的根源
1.3.3 政策意义: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提供政策参考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概述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5.1 首次将“信息贫困”系统引入数字金融可得性研究
1.5.2 针对留守家庭群体构建差异化分析框架
1.5.3 引入联动机制:信息贫困 → 数字技能 → 数字金融可得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信息贫困研究综述
2.1.1 信息贫困的内涵与测度
2.1.2 信息来源与获取路径
2.1.3 信息认知与信息处理能力差异
2.2 数字普惠金融与可得性研究
2.2.1 数字金融可得性的概念与构成
2.2.2 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理财的普及障碍
2.2.3 农村数字金融的结构性短板
2.3 留守家庭与数字鸿沟研究
2.3.1 留守家庭的资源匮乏
2.3.2 留守家庭数字技能、信息能力不足
2.3.3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差异
2.4 文献述评
2.4.1 现有研究的局限
2.4.2 本研究的定位与贡献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信息贫困理论
3.1.1 信息贫困的成因
3.1.2 信息贫困与社会结构
3.1.3 信息贫困与技术排斥
3.2 数字金融排斥理论
3.2.1 能力型排斥
3.2.2 成本型排斥
3.2.3 认知型排斥
3.2.4 风险型排斥
3.3 留守家庭数字金融困境机理
3.3.1 监护缺失与信息传播滞后
3.3.2 信息来源渠道单一
3.3.3 技能不足导致的数字风险恐惧
3.3.4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代理行为问题
3.4 联动机理模型构建
3.4.1 信息贫困 → 数字技能不足 → 数字账户开通受阻
3.4.2 信息贫困 → 风险感知过高 → 使用深度下降
3.4.3 信息贫困 × 区域基础设施 → 双重不利影响
3.5 研究假设
H1:信息贫困显著降低数字金融服务接入概率
H2:数字技能在信息贫困—数字金融可得性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H3:区域基础设施在其中具有调节作用
H4:信息贫困对留守家庭的负向影响显著强于非留守家庭
第四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