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浏览数字鸿沟背景下的家庭金融排斾研究——基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数字账户使用的双重视角
一、摘 要
随着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成为家庭参与数字金融的重要前提。然而,在数字鸿沟背景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足及家庭数字账户使用受限仍普遍存在,导致大量家庭无法有效融入数字金融体系。本研究基于“基础设施接入—数字账户使用—金融排斥”的逻辑链条,从双重视角系统分析数字鸿沟对家庭金融排斥的形成机制。
研究使用全国性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如 CHFS),构建家庭数字金融排斥指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指标及数字账户使用指标(包括支付账户开立、使用频率、余额情况等)。研究运用 Probit、Logit 模型以及多重中介效应模型,从区域基础设施差异、家庭数字技能、设备条件、网络接入能力、平台信任与风险认知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显著影响家庭是否进入数字金融体系;(2)数字账户使用不足是家庭金融排斥的直接表现,数字鸿沟通过账户使用路径对家庭金融排斥产生显著中介作用;(3)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差异导致家庭数字金融排斥呈现明显地域性特征,东部地区数字排斥最弱,中西部尤其是农村地区更为突出;(4)弱势家庭的数字技能与互联网接入能力显著不足,构成数字金融排斥的能力型与成本型约束;(5)高财富家庭虽能接入数字基础设施,但因信息安全顾虑与信任风险可能表现为认知型排斥。
本研究说明,数字鸿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影响家庭金融服务可得性的重要制度性、结构性问题。为缓解家庭数字金融排斥,应从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普及率、完善数字支付账户体系、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提升平台安全性与监管透明度等方面入手,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普惠金融。
关键词:
数字鸿沟;家庭金融排斥;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数字账户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技能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经济时代家庭金融行为数字化趋势
1.1.2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在数字金融中的关键作用
1.1.3 数字账户使用差异与数字金融排斥现象
1.1.4 数字鸿沟背景下家庭金融服务不均衡问题
1.2 研究问题
1.2.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差异如何影响家庭数字金融排斥?
1.2.2 数字账户使用的不足是否为数字排斥的关键路径?
1.2.3 不同家庭财富、区域、技能层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2.4 数字鸿沟通过哪些机制影响家庭金融排斥?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拓展数字鸿沟与金融排斥交叉研究
1.3.2 实践意义:识别数字普惠金融渗透的“瓶颈”
1.3.3 政策意义:为弱势群体的数字融入提供依据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概述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5.1 构建“基础设施—账户使用—金融排斥”分析框架
1.5.2 引入数字账户“未开通/开通但不使用”的双重排斥概念
1.5.3 考察数字鸿沟的多层次影响机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字鸿沟相关研究
2.1.1 接入鸿沟(网络/设备)
2.1.2 技能鸿沟(使用能力)
2.1.3 应用鸿沟(账户使用、深度使用)
2.1.4 风险鸿沟(安全、信任)
2.2 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研究
2.2.1 数字支付与账户开立行为
2.2.2 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使用差异
2.2.3 数字金融风险与参与限制
2.3 金融排斥理论研究
2.3.1 需求侧排斥
2.3.2 供给侧排斥
2.3.3 技术性排斥与制度性排斥
2.4 文献述评
2.4.1 研究不足:缺乏“账户未开通家庭”视角
2.4.2 本研究的定位与新增贡献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数字鸿沟理论
3.1.1 三层数字鸿沟模型(接入—技能—使用)
3.1.2 数字鸿沟的区域差异与社会结构属性
3.1.3 数字鸿沟与金融服务不平等的逻辑联系
3.2 家庭金融排斥理论
3.2.1 金融排斥的定义与类型
3.2.2 数字金融排斥机制
3.2.3 风险感知与信任成本的影响
3.3 分析框架构建
3.3.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 数字账户使用
3.3.2 数字账户使用 → 数字金融排斥
3.3.3 区域与财富因素的调节作用
3.4 研究假设
H1: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越完善,家庭越不易发生数字金融排斥
H2:数字账户使用在基础设施与排斥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H3:低财富家庭更易受到数字鸿沟导致的排斥
H4:区域数字化水平调节基础设施对排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