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浏览家庭财富异质性视角下数字金融排斥现象研究——以“从未开通第三方支付账户”家庭为案例
一、摘 要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已成为居民日常经济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家庭进入数字金融体系的首要环节。然而,大量家庭“虽有智能手机但从未开通第三方支付账户”的现象依然存在,这表明数字金融在普惠性方面仍面临显著挑战。本研究基于家庭财富异质性视角,探讨不同财富层级家庭数字金融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机制,并以“从未开通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家庭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
研究使用全国性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如 CHFS),构建“数字金融排斥行为—财富水平—障碍机制”分析框架,并从需求侧约束、能力侧约束与供给侧风险感知三个方面展开理论推演。研究结果表明:(1)未开通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家庭通常集中于低财富群体,但仍有相当比例的高财富家庭因风险偏好、安全担忧等因素自我排斥数字支付;(2)低财富家庭的排斥机制主要来自设备不足、数字技能缺乏、互联网接入能力有限等能力型与成本型约束;(3)高财富家庭则更多体现为安全风险顾虑、信息泄露担忧等供给侧认知性约束;(4)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教育水平、金融素养对数字金融排斥具有显著调节效应。
本研究说明,数字金融排斥并非单一的“贫困问题”,也非技术普及即可完全解决,而是财富水平、能力条件与风险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不同财富群体开展差异化政策干预,如提升弱势群体数字技能、优化支付账户安全性设计、加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等,以减少数字金融排斥、提升普惠性。
关键词:数字金融排斥;财富异质性;第三方支付;数字鸿沟;家庭金融行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经济时代第三方支付的重要性
1.1.2 数字普惠金融普及与“未开通账号”群体的现实
1.1.3 财富分层背景下的数字金融参与差异
1.2 研究问题
1.2.1 哪些家庭从未开通第三方支付账户?
1.2.2 家庭财富异质性如何影响数字金融排斥?
1.2.3 排斥机制如何在不同财富群体中形成?
1.2.4 能力型、认知型、结构型约束如何交互?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拓展数字金融排斥研究视角
1.3.2 实践意义:识别普惠金融的关键短板
1.3.3 政策意义:为数字金融服务优化提供依据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概述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5.1 面向“未开通支付账户”群体的专门分析
1.5.2 引入财富异质性与多机制排斥框架
1.5.3 结合定量研究与典型家庭案例分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字支付与数字金融参与相关研究
2.1.1 数字支付使用行为
2.1.2 数字支付普惠性与局限性
2.1.3 第三方支付与家庭金融生活
2.2 财富分层与金融行为研究
2.2.1 财富差异导致的金融参与分层
2.2.2 低财富群体的金融排斥
2.2.3 高财富家庭的风险认知与偏好
2.3 数字鸿沟与金融排斥理论
2.3.1 接入型数字鸿沟
2.3.2 技能型鸿沟
2.3.3 应用型鸿沟与风险型鸿沟
2.4 文献述评
2.4.1 研究不足:缺乏对“未开通用户”的深入研究
2.4.2 本文的研究定位与贡献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数字金融排斥理论(供需双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