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浏览《家庭负债率、信用风险与数字信贷可得性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负债/流动资产比指标的实证分析》
摘 要
在数字普惠金融快速渗透家庭金融领域的背景下,数字信贷已成为家庭获取信用的重要渠道。然而,不同家庭的负债水平与信用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家庭能否顺利获得数字信贷额度、授信结果及借贷成本。现有研究多从收入、资产或信用评分单一维度解释信贷可得性,缺乏对家庭负债率(尤其是负债/流动资产比)与信用风险之间复杂互动的系统分析。
本文以家庭负债/流动资产比作为核心指标,构建“家庭负债率—信用风险—数字信贷可得性”的分析框架,利用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交互项模型与分位数回归,对家庭负债率变化如何影响数字信贷可得性及其在信用风险水平下的差异化表现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家庭负债率对数字信贷可得性呈现倒U型关系,轻度负债有助于提升可得性,而高负债会导致授信下降;第二,信用风险在负债率影响数字信贷可得性过程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高信用风险家庭在负债率上升时更容易被数字信贷平台拒贷;第三,负债率 × 信用风险的交互效应显著为负,表明二者叠加会放大平台的风险识别机制;第四,不同年龄、财富、数字技能家庭在作用机制上存在明显异质性。本文建议加强家庭负债管理教育、提升数字信贷平台风险评估透明度、推进多源信用数据融合,以促进数字信贷的可持续与公平发展。
关键词:家庭负债率;负债/流动资产比;信用风险;数字信贷可得性;交互作用;家庭金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数字信贷在家庭融资中的兴起
1.1.2 家庭负债率上升与信用风险累积
1.1.3 负债率—信用风险—数字信贷可得性的研究空白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补充家庭风险行为与数字信贷领域
1.2.2 实践意义:促进风控优化与家庭债务管理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家庭负债率研究
1.3.2 信用风险测度与家庭信用行为研究
1.3.3 数字信贷可得性研究
1.3.4 文献述评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Logit、交互项、分位数回归、稳健性检验)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与可能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家庭负债率(债务/流动资产比)
2.1.2 信用风险
2.1.3 数字信贷可得性
2.1.4 家庭金融风险暴露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配给理论
2.2.2 家庭负债行为理论
2.2.3 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理论
2.2.4 数字普惠金融理论框架
第三章 家庭负债率、信用风险与数字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机制
3.1 负债率对数字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机制
3.1.1 轻度负债的“信用强化”效应
3.1.2 高负债的“风险排除”效应
3.1.3 平台的风险定价逻辑
3.2 信用风险的调节机制
3.2.1 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差异化响应
3.2.2 信用风险加剧的“风险识别敏感性”效应
3.2.3 信贷平台信用评分的反馈机制
3.3 负债率 × 信用风险的交互机制
3.3.1 双重风险叠加效应
3.3.2 信用风险对倒U型关系的影响
3.3.3 风险阈值与拒贷边界变化
3.4 理论模型构建
3.4.1 交互效应理论模型
3.4.2 家庭数字信贷可得性机制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数据来源、变量构建与模型设置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4.1.2 信贷平台数据
4.1.3 数据清洗与样本筛选
4.2 变量构建
4.2.1 被解释变量:数字信贷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