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浏览互联网信贷对传统银行信贷的替代与补充效应研究——以个体工商户为案例
摘 要
随着数字金融深入发展,互联网信贷凭借线上申请、自动风控与快速放款等优势,成为个体工商户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相比传统银行信贷在征信要求、抵押条件及审批速度方面的限制,互联网信贷在覆盖广度、审批效率及风险定价维度形成了明显差异。然而,互联网信贷究竟对传统银行信贷产生替代效应还是补充效应,尤其在个体工商户这一典型小微经营主体中,仍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文基于“融资需求—渠道选择—融资结果”的分析框架,以个体工商户为研究对象,从融资约束、信用信息、经营特征与风险识别等维度展开分析。利用某地区个体工商户调研数据与互联网信贷平台借贷信息,构建多元Logit与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检验互联网信贷是否替代银行贷款,并探索其在不同经营阶段是否形成补充。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信贷对传统银行信贷存在显著替代效应,尤其在缺乏抵押品、征信记录不完整以及急需短期周转资金的群体中表现显著;第二,互联网信贷具有明显的补充效应,可弥补银行信贷的审批慢、对小额需求响应不足的缺陷,在经营初期与“轻资产”行业中尤其突出;第三,互联网信贷使用频率越高,工商户越有可能维护更完整的线上信用记录,从而反向提升其银行信贷可得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加强多源征信合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合授信模式、提升银行对小微经营者服务能力等建议,以促进两类信贷渠道在小微金融领域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互联网信贷;传统银行信贷;替代效应;补充效应;个体工商户;融资约束;数字普惠金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数字金融发展与互联网信贷崛起
1.1.2 个体工商户的融资困境
1.1.3 互联网信贷与银行信贷关系的重要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补充小微金融与数字金融交叉研究
1.2.2 现实意义:促进融资结构优化、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小微企业融资与银行信贷研究
1.3.2 互联网信贷的功能、风险与定位
1.3.3 替代效应与补充效应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与研究不足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Logit/PSM、机制分析、案例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信贷
2.1.2 传统银行信贷
2.1.3 替代效应
2.1.4 补充效应
2.1.5 个体工商户
2.2 理论基础
2.2.1 融资约束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数字普惠金融理论
2.2.4 多渠道融资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比较分析
3.1 两类信贷在获取条件上的差异
3.1.1 抵押品与征信要求
3.1.2 审批流程与放款速度
3.1.3 额度与风险定价
3.2 两类信贷在用户覆盖上的差异
3.2.1 小微群体的需求特征
3.2.2 “长尾客户”与“轻资产行业”特征
3.2.3 不同经营阶段的融资需求差异
3.3 互联网信贷的优势与不足
3.3.1 优势:效率高、门槛低、覆盖广
3.3.2 不足:利率相对更高、风控依赖数据、易形成过度借贷
第四章 作用机制:互联网信贷是替代还是补充?
4.1 替代效应的作用机制
4.1.1 快速响应短期周转需求
4.1.2 对“无抵押群体”的显著吸引
4.1.3 覆盖传统信贷无法触达的“信用薄弱户”
4.2 补充效应的作用机制
4.2.1 补齐银行信贷的大额、长期缺口
4.2.2 提供分阶段融资组合(如先网贷后银行贷)
4.2.3 平台信用促进后续银行贷款的可得性
4.3 替代与补充效应的交互机制
4.3.1 双渠道融资的动态选择
4.3.2 融资路径依赖
4.3.3 数据共享对融资结构的反向促进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构建
5.1.1 调查数据
5.1.2 平台借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