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浏览网络金融诈骗事件冲击下的家庭数字支付使用行为变化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城市案例分析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数字支付的高速普及,网络金融诈骗事件呈现频发、高隐蔽性和高技术化的特点,对家庭数字支付使用行为产生了明显冲击。不同家庭在遭遇诈骗事件后,其支付行为调整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支付频率下降、支付方式切换、账户安全管理强化等,但现有研究尚未从事件冲击的视角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以某城市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网络金融诈骗事件为研究背景,构建“事件冲击—风险感知—行为变化”的分析框架,利用城市家庭数字支付大数据与问卷访谈资料,对家庭在诈骗事件前后的数字支付使用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研究表明:第一,网络金融诈骗事件对家庭数字支付行为具有显著的短期冲击,支付频率下降、支付渠道减少、账户风险防范行为明显增强;第二,事件冲击后家庭的风险感知显著提升,并伴随支付方式从高风险向低风险迁移的结构性调整;第三,不同家庭在教育水平、数字技能、账户安全意识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行为调整的幅度与持续时间不同;第四,事件研究法结果显示,事件冲击效应在3—6周后逐渐减弱,但对中老年群体具有更长时间的持续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加强风险提示机制、建立事后用户保护体系、推动数字支付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以提升家庭数字支付安全水平,降低网络诈骗事件对城市数字金融生态的负面冲击。
关键词
网络金融诈骗;事件研究法;家庭数字支付行为;风险感知;安全行为调整;数字金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数字支付的普及与家庭依赖度提升
1.1.2 网络金融诈骗频发的现实问题
1.1.3 家庭数字支付行为变化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补充“事件冲击—支付行为”文献
1.2.2 实践意义:提升城市数字金融安全治理能力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网络诈骗研究
1.3.2 数字支付行为研究
1.3.3 事件研究法在金融行为中的应用
1.3.4 文献述评与研究空白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行为变化测度、访谈)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可能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网络金融诈骗
2.1.2 家庭数字支付行为
2.1.3 风险感知与支付风险偏好
2.1.4 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 Method)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感知理论
2.2.2 行为金融学理论
2.2.3 信息冲击理论
2.2.4 技术信任理论
第三章 网络金融诈骗事件对家庭支付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事件冲击对支付行为的路径机制
3.1.1 风险感知提升机制
3.1.2 信任冲击机制
3.1.3 账户安全再管理机制
3.2 家庭数字支付行为的结构与特征
3.2.1 支付频率、支付方式选择
3.2.2 风险行为与安全行为
3.2.3 支付渠道迁移
3.3 家庭异质性差异影响
3.3.1 年龄差异
3.3.2 数字技能差异
3.3.3 财富与教育水平差异
3.4 作用机制理论模型
3.4.1 事件冲击模型
3.4.2 行为调整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城市案例、事件选择与模型方法
4.1 城市案例选择依据
4.1.1 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
4.1.2 大数据可获得性
4.1.3 典型诈骗事件的代表性
4.2 网络金融诈骗事件描述
4.2.1 事件类型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