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浏览金融素养是否能够缓解数字金融排斥?——以中等财富家庭为例的中介效应分析
摘 要
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财富家庭作为连接低收入群体与高净值群体的关键阶层,其数字金融使用行为具有重要代表性。然而,尽管该群体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仍存在明显的数字金融排斥现象,包括数字信贷使用受限、数字投资参与不足、数字支付依赖性弱等问题。金融素养作为解释家庭金融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其在缓解数字金融排斥中的作用仍缺乏系统检验。
本文基于“金融素养—中介机制—数字金融排斥”的分析框架,构建认知素养、行为素养与态度素养三维金融素养体系,利用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金融素养对数字金融排斥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金融素养能够显著降低中等财富家庭的数字金融排斥概率;第二,金融素养通过提升数字技能、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改善技术接受态度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第三,金融素养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中老年、教育水平较低、非城市家庭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本文提出应通过提升居民金融教育供给、增强数字技术适用性设计、构建分层次数字金融服务体系等措施,以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保护中等财富家庭的权益,促进公平包容的数字金融生态建设。
关键词
金融素养;数字金融排斥;中等财富家庭;中介效应;数字技能;技术接受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数字金融快速扩张的时代背景
1.1.2 中等财富家庭的数字金融使用困境
1.1.3 金融素养作为解释变量的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数字普惠金融、消费者保护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金融素养研究进展
1.3.2 数字金融排斥研究
1.3.3 中介效应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研究不足与本文定位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Logit、分组回归等)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金融素养
2.1.2 数字金融排斥
2.1.3 中等财富家庭
2.1.4 中介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素养理论
2.2.2 数字普惠金融理论
2.2.3 技术接受模型(TAM)
2.2.4 信息不对称与能力贫困理论
第三章 金融素养与数字金融排斥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金融素养的三维结构
3.1.1 认知素养
3.1.2 行为素养
3.1.3 态度素养
3.2 数字金融排斥的构成
3.2.1 使用排斥
3.2.2 访问排斥
3.2.3 价格排斥
3.2.4 技术排斥
3.3 金融素养影响数字金融排斥的作用路径
3.3.1 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3.3.2 改善金融风险识别
3.3.3 强化数字金融使用意愿
3.4 中介效应的理论机制
3.4.1 数字技能的中介作用
3.4.2 技术接受态度的中介作用
3.4.3 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
第四章 研究设计:数据来源、变量构建与模型方法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家庭数据来源
4.1.2 中等财富家庭的定义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