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浏览3.4.1 营销推送与“强绑定”机制
3.4.2 平台界面结构与使用门槛
3.4.3 激励机制对账户开通行为的扭曲
第四章 数据来源、认知偏差测度方法与沉睡账户识别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构成
4.1.1 家庭问卷调查数据
4.1.2 数字支付平台账户行为数据
4.1.3 深度访谈样本
4.2 认知偏差测度体系
4.2.1 认知偏差测验题设计
4.2.2 金融素养与数字技能指标设计
4.2.3 偏差指数构建方法
4.3 沉睡账户与零余额账户识别方法
4.3.1 零余额账户识别标准
4.3.2 长期不活跃账户的判定
4.3.3 多开账户识别与分类标准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家庭特征
4.4.2 账户持有特征
4.4.3 认知偏差的分布特征
第五章 数字金融认知偏差对沉睡账户行为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5.1.1 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
5.1.2 工具变量与控制变量
5.1.3 模型(Probit/Logit)
5.2 基础回归结果
5.2.1 认知偏差对沉睡账户持有概率的影响
5.2.2 不同偏差类型的影响差异
5.2.3 金融素养与数字技能的调节作用
5.3 异质性分析
5.3.1 年龄异质性(老年群体更容易沉睡化)
5.3.2 收入异质性
5.3.3 数字技能异质性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替换指标法
5.4.2 样本分组检验
5.4.3 工具变量法
第六章 案例研究:零余额账户家庭的行为逻辑与心理机制
6.1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6.1.1 案例家庭背景
6.1.2 访谈方法与提纲
6.2 典型家庭零余额账户的形成过程
6.2.1 “奖励诱导型”沉睡家庭
6.2.2 “技能不足型”沉睡家庭
6.2.3 “账户迁移型”沉睡家庭
6.3 心理偏差与账户行为的对应关系
6.3.1 账户错觉与零余额账户
6.3.2 从众心理与重复开户
6.3.3 过度自信与账户管理失败
6.4 案例总结与启示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改善用户数字金融认知
7.1.1 推动分层次金融教育
7.1.2 强化使用提示与风险提示
7.1.3 建立个性化提醒机制
7.2 优化数字支付平台账户治理
7.2.1 清理沉睡账户的技术机制
7.2.2 降低账号开通复杂度
7.2.3 提高平台账户透明度
7.3 强化监管与消费者保护
7.3.1 建立沉睡账户风险监测体系
7.3.2 完善账户退出机制
7.3.3 推动“一户通”或“账户整合”试点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后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