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浏览摘 要
在数字金融全面渗透居民生活的时代,数字支付账户已成为家庭参与数字经济的重要入口。然而大量家庭存在闲置、多开、零余额等“沉睡账户”现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加剧了账户安全隐患与隐性金融风险。本文聚焦家庭零余额账户的形成机制,基于数字金融认知偏差视角,构建“认知心理—账户使用—行为结果”的逻辑分析框架,结合典型家庭问卷、数字支付平台账户数据与深度访谈开展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认知偏差广泛存在于家庭用户中,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从众心理、账户错觉等,这些心理偏差显著提高了家庭多开账户、盲目开通新账户而不使用的概率;第二,数字技能不足与平台界面复杂度高,使部分家庭形成“账户使用阻滞”,导致账户长期闲置;第三,平台过度营销推送与优惠绑定机制强化了账户“被动开通—被动闲置”的链条;第四,不同收入、年龄、教育群体呈现明显异质性,中老年与低数字技能群体更易出现沉睡账户,年轻人则更易因超额账户而形成管理混乱。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提升用户数字金融认知质量、加强平台账户治理、推动“一户通”式账户整合、强化用户权益保护等政策建议,旨在改善家庭数字支付使用质量,降低沉睡账户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
关键词:数字金融;认知偏差;沉睡账户;零余额账户;家庭金融行为;数字支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数字支付的快速普及与账户体系扩张
1.1.2 家庭沉睡账户现象的普遍性与风险性
1.1.3 数字金融认知偏差视角的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数字支付与账户行为研究
1.3.2 行为金融学与认知偏差研究
1.3.3 家庭金融行为与账户管理研究
1.3.4 文献述评(研究空白与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问卷、账户数据分析、访谈、模型分析)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数字金融认知偏差
2.1.2 沉睡账户与零余额账户
2.1.3 家庭数字支付行为
2.1.4 账户管理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行为金融学理论
2.2.2 有限理性与认知偏差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素养理论
2.2.4 技术接受模型(TAM)与数字能力框架
第三章 数字金融认知偏差与沉睡账户形成机制分析
3.1 数字金融认知偏差的类型及表现
3.1.1 过度自信偏差
3.1.2 损失厌恶偏差
3.1.3 从众心理偏差
3.1.4 账户错觉与账户心理账户效应
3.2 家庭账户行为与使用路径分析
3.2.1 账户开通动机
3.2.2 账户使用频率与迁移行为
3.2.3 账户闲置与退出机制缺失
3.3 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沉睡账户形成
3.3.1 偏差导致的错误预期
3.3.2 偏差导致的无效选择
3.3.3 偏差导致的账户使用中断
3.4 平台机制对沉睡账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