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浏览3.3分析框架
3.3.1基础设施→数字金融参与
3.3.2基础设施→邻近地区数字金融参与
3.3.3基础设施→数字技能→数字金融参与
3.4研究假设
H1: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提高家庭数字金融参与水平
H2:数字基础设施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
H3:区域差异导致溢出强度具有明显梯度性
H4:数字技能是核心中介机制之一
第四章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4.1数据来源
4.1.1CHFS家庭金融数据
4.1.230省数字基础设施统计数据
4.1.3区域分类方法(东/中/西)
4.2变量构建
4.2.1被解释变量:家庭数字金融参与指数
4.2.2解释变量:数字基础设施指数
(宽带普及率、移动通信基站密度、光纤覆盖率、数字平台渗透率等)
4.2.3中介变量:数字技能指数
4.2.4控制变量:经济水平、教育、城乡属性等
4.3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4.3.1地理距离矩阵
4.3.2经济距离矩阵
4.3.3空间矩阵的对比意义
4.4模型构建
4.4.1空间自相关检验(Moran’sI)
4.4.2空间杜宾模型(SDM)
4.4.3空间误差模型(SEM)
4.4.4中介效应模型
4.4.5分区域回归模型
第五章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5.1.1数字基础设施区域差异
5.1.2数字金融参与的区域差异
5.2空间自相关检验
5.2.1Moran’sI全局指标
5.2.2LISA局部空间集聚分析
5.3基准回归结果
5.3.1数字基础设施的直接影响
5.3.2区域对比结果(东/中/西)
5.4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核心章节)
5.4.1SDM总体溢出效应
5.4.2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解
5.4.3邻近省份的扩散机制
5.5中介效应检验
5.5.1数字技能路径
5.5.2基础设施→技能→数字金融参与
5.6异质性分析
5.6.1东部驱动vs中部承接vs西部滞后
5.6.2城乡异质性
5.7稳健性检验
5.7.1替换变量
5.7.2替换空间权重矩阵
5.7.3工具变量法
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6.1主要结论
6.1.1数字基础设施对家庭数字金融参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6.1.2存在强空间溢出效应
6.1.3区域梯度明显
6.1.4中介机制显著
6.2政策建议
6.2.1加强区域协同共建基础设施
6.2.2推动中西部数字化转型
6.2.3培育数字技能,提升家庭数字能力
6.2.4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治理体系
6.3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3.1数据限制
6.3.2省级尺度的空间分析不足以揭示县域差异
6.3.3可进一步引入动态空间面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