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浏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东中西部30个省份为例
一、摘要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数字金融普及与家庭金融行为变革的重要基础性力量。然而,我国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明显不均衡特征,其对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作用路径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以东中西部30个省份为例,基于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如CHFS)与各省数字基础设施指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空间扩散机制。
研究采用Moran’sI指数检验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金融参与的空间相关性,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同时引入地理距离矩阵与经济距离矩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基础设施在省份之间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东部地区呈“高—高”集聚,中西部呈“低—低”集聚;(2)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家庭数字金融参与水平,包括支付、信贷与理财工具的使用率;(3)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即一个省份的基础设施提升不仅提高本省数字金融参与水平,也会通过区域扩散效应带动邻近省份的家庭数字金融参与;(4)溢出效应呈明显地域差异,东部驱动最强,中部为“承接区”,西部“被动接受”;(5)基础设施通过数字技能提升、网络接入便利性、平台服务可得性等中介机制影响家庭的数字金融行为。
本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具有“一地受益”的局部效应,更具有跨区域的空间外溢效应。强化区域协同、缩小区域数字鸿沟、提升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金融参与;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杜宾模型(SDM);东中西部;家庭金融行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升级
1.1.2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的快速扩张
1.1.3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及其可能的空间联动
1.1.4研究东中西部30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问题
1.2.1数字基础设施能否显著影响家庭数字金融参与?
1.2.2是否存在跨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
1.2.3东中西部之间是否存在梯度差异?
1.2.4作用机制如何构成?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拓展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金融研究
1.3.2实践意义: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区域政策参考
1.3.3政策意义: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
1.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概述
1.4.2技术路线
1.5创新点
1.5.1引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金融参与”空间溢出分析
1.5.2使用双距离矩阵(地理+经济)识别扩散机制
1.5.3从家庭金融行为层面验证宏观基础设施作用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数字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2.1.1基础设施概念及指标体系
2.1.2基础设施与数字经济发展
2.1.3基础设施的区域扩散效应
2.2家庭数字金融参与研究综述
2.2.1数字支付行为
2.2.2数字信贷参与
2.2.3数字理财参与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
2.3.1空间自相关
2.3.2空间回归模型(SAR、SEM、SDM)
2.3.3空间溢出效应测度方法
2.4文献述评
2.4.1研究不足
2.4.2本文的贡献
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数字基础设施与家庭金融行为
3.1.1信息接入性提升机制
3.1.2数字技能与平台使用便利
3.1.3金融成本下降与服务可得性提升
3.2空间溢出效应理论
3.2.1区域创新扩散理论
3.2.2空间经济联系机制
3.2.3基础设施的跨区域溢出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