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浏览财富分层与互联网信贷使用行为研究——以城镇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对比为例
一、摘 要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互联网信贷已经成为城镇居民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然而,不同收入层级家庭在互联网信贷使用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其背后的财富分层机制尚未被充分揭示。本研究以城镇家庭为研究对象,基于“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的分层对比框架,探讨财富水平如何影响家庭进入互联网信贷市场的决策、信贷规模、借贷目的以及风险暴露程度。
研究采用全国性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如 CHFS),将样本家庭按收入分布划分为低收入组与高收入组,通过 Logit/Probit、Tobit 模型及分组回归方法分析互联网信贷使用行为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构建“财富分层—约束机制—信贷行为”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显示:(1)低收入家庭互联网信贷使用率低于高收入家庭,但其“依赖度”更强,即一旦借入互联网信贷,其负债率和偿还压力显著更高;(2)低收入家庭进入互联网信贷市场的主要障碍来自需求侧,包括信用评分低、借款额度偏小、风险认知不足等;(3)高收入家庭进入互联网信贷市场则主要受供给侧因素影响,例如对平台产品安全性、利率透明度和资金用途灵活性的关注;(4)互联网信贷使用目的呈明显分层:低收入家庭以日常支出、应急支出为主,而高收入家庭更多用于消费升级和资产配置。
本研究说明,互联网信贷的普惠性存在结构性偏差,其风险对低收入家庭具有更高敏感性。在数字金融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应从改善信用评估模型、公平化授信机制、提升低收入群体金融素养、加强监管科技应用等方面入手,促进财富分层背景下互联网信贷的公平使用与安全使用。
关键词:财富分层;互联网信贷;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金融排斥;数字金融行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金融与互联网信贷的快速发展
1.1.2 城镇家庭信贷结构变化与数字借贷崛起
1.1.3 信贷普惠性不足与财富分层交织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
1.2.1 不同财富家庭互联网信贷使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2.2 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借贷目的是否不同
1.2.3 财富分层如何作用于互联网信贷使用行为
1.2.4 互联网信贷的风险暴露是否存在阶层差异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丰富数字金融与所得分配交叉领域研究
1.3.2 实践意义:提升低收入家庭的信贷可得性与风险管理能力
1.3.3 政策意义:为互联网信贷行业监管与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总体概述
1.4.2 技术路线图(可生成 PlantUML)
1.5 创新点
1.5.1 首次从财富分层视角系统比较互联网信贷行为
1.5.2 引入“借贷目的—借贷额度—风险暴露”全链条分析
1.5.3 运用分组模型与交互项刻画异质性机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信贷与数字普惠金融研究
2.1.1 互联网信贷的发展脉络
2.1.2 数字普惠金融与信贷可得性
2.2 财富分层与家庭金融行为
2.2.1 财富差距与金融参与差异
2.2.2 低收入家庭的金融排斥特征
2.2.3 高收入家庭的金融行为动机
2.3 互联网信贷风险研究
2.3.1 高利率与隐性费用
2.3.2 信息不对称与风险暴露
2.3.3 负债压力与财务脆弱性
2.4 文献述评
2.4.1 研究缺口:缺乏分层比较
2.4.2 本研究的定位与贡献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家庭金融行为理论
3.1.1 生命周期与借贷需求
3.1.2 风险偏好与消费理论
3.1.3 信贷可得性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3.2 数字金融排斥理论
3.2.1 需求侧排斥
3.2.2 供给侧排斥
3.2.3 技术排斥(数字鸿沟)
3.3 财富分层如何影响信贷行为
3.3.1 收入水平与信用评分
3.3.2 资产储备与风险缓冲能力
3.3.3 借贷动机的阶层差异
3.4 研究假设
H1:高收入家庭的互联网信贷使用率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
H2:低收入家庭的借贷额度更小但负债压力更大
H3:低收入家庭以应急性和生活性借贷为主,高收入家庭更偏消费扩张
H4:互联网信贷风险暴露在低收入家庭中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