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浏览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1.1 研究区域与样本框架
4.1.2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4.1.3 深度访谈对象与方式
4.2 变量选取与指标体系
4.2.1 被解释变量:数字支付进入(1/0)
4.2.2 核心解释变量:家庭财富水平(资产/收入/支出)
4.2.3 三类障碍因素(需求、能力、供给)
4.2.4 控制变量(年龄、教育、地区基础设施等)
4.3 计量模型
4.3.1 基准 Logit/Probit 模型
4.3.2 分组回归(低财富、中低财富)
4.3.3 调节效应模型(网络覆盖度、当地电商发展)
4.3.4 稳健性检验模型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1.1 样本财富分布特征
5.1.2 数字支付使用现状
5.1.3 不同障碍因素的总体特征
5.2 基准回归结果
5.2.1 财富对数字支付进入概率的影响
5.2.2 控制变量的方向与显著性
5.3 障碍机制检验
5.3.1 需求侧障碍显著抑制数字支付使用
5.3.2 能力侧障碍的关键作用
5.3.3 供给侧风险感知的补充影响
5.4 区域差异分析:中西部对比
5.4.1 中部地区特点
5.4.2 西部地区特点
5.4.3 区域数字基础设施的调节效应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替换财富指标
5.5.2 引入工具变量
5.5.3 排除极端样本影响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某中部省份 A 村案例
6.1.1 数字支付普及情况
6.1.2 典型低财富家庭困难
6.1.3 村级治理与数字支付推广效果
6.2 某西部山区 B 村案例
6.2.1 网络信号差导致的技术性排斥
6.2.2 老年低财富家庭缺乏数字技能
6.2.3 安全担忧与农村诈骗案例影响
6.3 跨案例比较
6.3.1 区域共性障碍
6.3.2 地域差异与特殊性
6.3.3 政策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低财富家庭数字支付进入率显著偏低
7.1.2 三类障碍共同作用
7.1.3 区域差异明显
7.1.4 数字支付普惠性不足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推进农村网络建设与设备补贴
7.2.2 金融机构:优化产品操作难度、提升安全性
7.2.3 村级组织:加强数字技能培训
7.2.4 平台企业:建立适合弱势群体的风控模式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